市场
美欧日国债收益率走势差异分析
来源:
《中国外汇》2022年第22期
作者:
编辑:张美思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欧美短端国债利率差或将有所收窄;美国与欧元区和日本之间的长期限国债收益率差可能会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2022年以来,在全球利率上升的大背景下,美国、欧元区、日本三大主要经济体利率走势差异日益显著。2022年内,截至11月1日收盘,在收益率曲线的短端,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376个基点至4.54%,以德国2年期国债为代表的欧元区国债收益率上升249个基点至1.88%,相比之下,日本2年期国债收益率反而下降4.5个基点至-0.05%。而在收益率曲线的长端,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244个基点至4.07%,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224个基点至2.06%,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上升26.4个基点至0.26%。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美欧日国债收益率走势有所差异呢?通过对相关利率模型的分析,笔者认为,货币政策和通胀前景差异可以分别解释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国债收益率长端和短端走势的主要差异。未来更要注意各国央行削减资产负债表对于收益率曲线长端的影响。整体来看,预计美欧日国债收益率在短端的差异将随着美联储加息在2023年触顶而有所减小,特别是美欧之间的2年期国债收益率差有望收窄,但是美欧日国债收益率曲线在长端的差异仍会延续较长时间,直至出现明显的全球通胀受控的信号。
货币政策差异决定短端利率水平差异
传统上来说,不同期限的国债收益率主要是反映该期限内的货币政策利率预期。
传统的利率模型(Interest-Rate Model)使用单因素模型描述短期利率变动遵循的统计过程,并且假设期限结构中的其他利率与短期利率相关,在这种假设下,短期利率是唯一一种可以导出其他所有期限利率的利率。一旦确定了短期利率,就可以使用套利模型或均衡模型确定收益率曲线上其他期限的利率水平。尽管同时存在多因素模型,但目前的实证结果更加支持单因素模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