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亚洲区域金融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亚洲区域金融合作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救助领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用的增强、区域合作机制自身的不足以及地缘政治因素扰动等对提升区域金融合作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亚洲国家相对稳健的外部收支以及中国对区域金融合作的深度参与,也为未来亚洲金融合作带来新的机遇。这其中,亚洲区域唯一的以流动性危机救助为目的的清迈倡议多边机制(CMIM),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该机制亟待完善以适应区域新的融资需求。
区域金融合作的挑战
爆发于25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亚洲金融合作。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出现严重流动性紧缺的亚洲国家向IMF寻求援助。然而这些国家在获得IMF支持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诸多苛刻条件。对IMF救助的不满是亚洲国家建立区域性金融合作机制的重要起因。2000年,东盟10国、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财政部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成立清迈倡议(CMI)协议。2010年,以双边互换为特征的清迈倡议升级为共同决策启动、储备资金多边化的CMIM,该机制负责在成员国出现国际收支困难并诱发金融危机时提供资金救助。2011年,CMIM框架下的东盟+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正式运转,这是区域金融合作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步骤。该机构目前是亚洲区域重要的具有经济监测功能和可提供政策建议的国际金融组织。
根据协议,成员国在出现金融危机征兆或者发生危机后可以向CMIM提出申请,获得与其贡献份额呈一定比例的资金援助。然而自成立以来,该机制没有被成员国启动过。即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作为第三大出资方的韩国出现了收支危机险情,其金融体系出现流动性紧缺。但韩国并未向CMIM提出援助申请,而是通过美联储、日本中央银行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货币互换获得资金支持。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亚洲部分国家出现了流动性困难,也未向CMIM寻求帮助。笔者认为,由于一系列缺欠限制了CMIM机制的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