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货币的联动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得益于过去两年成效卓著的防疫措施,我国经济复苏领先全球,财政货币政策张弛有度,相比其他主要经济体始终维持宝贵的政策空间。而在外部不确定性的持续演化过程中,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了新的方向。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所述——“实现5.5%左右的增长,这是在高水平上的稳,实质上就是进,是不容易的,必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支撑”,今年的财政货币政策必须要有所作为,方能合力稳定我国经济大盘,为保民生、促转型和防风险奠定物质基础。首先,财政赤字率明降暗升,预算安排加大了对减税退税和新老基建的支持力度,兼顾民生福祉与创新发展;其次,货币政策受外部因素掣肘总体可控,料将持续为积极财政提供配套的量价支持;最后,财政货币政策联动加码,以“1+1>2”的协同效应直达实体经济薄弱环节,促进信贷规模有序扩张。
财政政策扩张力度明显,强调直达与前置
财政政策积极兑现跨周期、逆周期调节思维,赤字率明降暗升
从整体上看,虽然今年的财政赤字率仅为2.8%,较去年下降0.4%,但跨周期、跨账本的腾挪力度明显加大。第一,地方政府专项债拟发行3.65万亿元,规模与去年持平。考虑到去年专项债先缓后快的发行节奏以及形成实物工作量的时滞效应,四季度新发专项债超过1.2万亿元,今年的实际可用资金规模则有望超过4万亿元,保障了积极财政向基建传导的力度。第二,财政部恢复了对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的利润收缴,共计1.65万亿元。2019年及之前,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年末将留存利润上缴属于惯例,且该项一般计入当年的非税收入。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财政部出于预留财政空间的目的暂停了对上述机构的利润收缴。此次恢复上缴涉及多年利润结存,数额较大,因而将其单独列入政府性基金账本的调入收入。虽然这1.65万亿元不产生负债或透支,本质上不算财政赤字,但是由于涉及跨周期腾挪而非当年的财政收入,仍可视作财政力度的体现,笔者也将其计入广义财政预算赤字率,以此更准确地评估财政发力。第三,政府性基金预算一般以收定支,而今年的财政预算草案中政府性基金的预算收支首次未平,收入总量超过支出总量4000亿元,尚未列明用途。笔者认为,这或许是在经济形势不确定性下政府保有余力、未雨绸缪的体现。房地产周期波动预计将造成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大幅下降,地方财政财力不足也可从今年中央对地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地方财政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规模缩小等多个层面观测到。如果地方财政收入不及预期,这4000亿元可予以调用填补缺口,反之则成为政府性基金的结余滚动入下一年。因此,综合考虑上述三方面的因素,笔者测算今年的广义财政预算赤字率大约在8.0%—8.3%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