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和光同尘

来源: 《中国外汇》2021年第3-4期 作者:程实 编辑:张美思
无论疫情怎样,生活总是自带答案。既要看到未来的光亮,又要敢于在尘世中无畏拼搏,才是宏观层面顺势而为和微观层面勇者无畏的辩证统一。

近期,笔者看了一部很有吸引力的国产剧集——《大江大河2》。在一个快进成性的快餐时代,这是一部每次都会让我静静看到最后一秒的剧集。没有跳过最后的字幕,是因为《大江大河2》的片尾曲实在太好听了,这首歌是周深的《和光同尘》。

歌怎么好听,文字很难表达出来。不过歌词与剧集的共鸣,很容易打动人心。《大江大河2》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几个典型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由于矛盾和冲突而显现出时代的跌宕与人性的张力。体制与市场、家庭与事业、效率与公平、法制与人治、守成与革新、集体与个体、政策与人情、生存与发展……种种矛盾与冲突,在每个人身上显得如此之大,在时代洪流中又显得如此之小。强烈的对比,反而凸显出宏观主题的恢弘和微观努力的珍贵。《和光同尘》就唱出了这种由宏入微、慨当以慷的感觉:“你看那盛放的花儿,来自期盼的种子;你看那丰硕果实,来自耕耘的浪漫;宽广的大河,来自八方汇聚的小溪,奔腾向前的大江,来自高山的哺育;和光同行,跌跌撞撞的摸索,和光同舞,奋不顾身的坎坷,和光同尘,不为盛名而来,不为低谷而去。”

作为一个投行经济学家,笔者很钦佩《大江大河2》的格局:它生动诠释了宏观趋势与个体选择之间的理性关系。一方面,趋势成就人,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人改变与塑造着趋势,人性所致和人心所向才是趋势所往。作为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笔者很喜欢《和光同尘》的气度:它优雅地唱出了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平衡之道。和光同尘,一面是不为:不为成功冲昏头脑、不忘初心;不为挫折破坏心境、不轻易放弃。另一面是要为:要放下所有的不甘,放下所有的执念;要和其光,心怀希望;要流着汗,享受实干;要汇入江,选择坚强;要同其尘,爱由心生。

认知宏观与微观的理性关系,参悟有为和不为的平衡之道,在当今这个病毒肆虐、人心惶惶的特殊节点,显得尤为重要。冷眼旁观宏观经济走向和微观朋友圈,笔者始终有无法写进研究报告、只能在心里反复体味的感觉——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最大影响,不是经济增长的损失,也不是民生凋敝的灾难,更不是金融市场的狂欢和线上世界的膨胀,而是微观经济信仰的巨大扭转。这种思想层面的转变,难言对错,无谓得失,都是每个人与自身难得的一次和解,更是人类社会与自然选择的一次纠错。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