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将实现“前高后低”稳定增长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率先有序推动复工复产,进出口快速回稳,充分体现出我国强大的商品供给能力。在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的背景下,我国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首要动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内需市场的持续好转,预计2021年我国对外贸易将实现“前高后低”的稳定增长,但仍需关注全球疫情出现反复、产业链外迁、美对华政策变化以及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扩大等不确定因素对我国外贸可能带来的影响。短期来看,我国宜继续加大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降低企业成本等一揽子稳外贸政策的实施力度,并注重提升政策实施效果;长期来看,应坚定不移地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提升知识产权、破产、中小企业保护等制度型领域的开放水平,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为我国外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0年外贸运行回顾
2020年,我国外贸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积极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使我国外贸快速回稳。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同比增长4%;进口14.23万亿元,同比下降0.7%。贸易顺差扩大至3.7万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27.4%。从各月外贸恢复情况看,自2020年3月起,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复产复工,为出口恢复提供了有利支撑(见图1)。3月当月,出口降幅由前两个月的15.8%大幅收窄至3.5%;4月,出口增速迅速由负转正,截至目前,已经保持连续9个月正增长。随着国内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扎实推进,稳外贸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进出口持续回稳。9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累计增速转正;11月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增幅更是达到21.1%,创下2018年2月以来最高增速。
二是化危为机,防疫物资、“宅经济”商品出口大幅增长,展现我国商品供给能力优势。从主要出口商品看,2020年,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30.4%,成为2020年出口增长的最大亮点。口罩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国内供给端的快速反应。从工商统计数据来看,2020年前5个月,中国口罩相关企业新增注册70802家,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255.84%。比亚迪、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格力等企业,也纷纷跨界生产口罩,口罩日产能从疫情前的约2000万只快速提升至4月的4.6亿只。口罩产能的这一“指数级”增长,展现了强大的中国制造能力,不仅保障了国内疫情防控的需求,也为全球防疫做出了重大贡献。除口罩外,2020年,我国出口包括手套、防护服在内的塑料制品5902亿元,同比增长20.0%,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增速也高达41.5%。与此同时,疫情推动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带动了我国通信设备等“宅经济”商品出口快速增长。2020年全年我国出口包括平板、笔记本电脑在内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0%;出口玩具2317亿元,同比增长7.7%;出口家用电器达到33.9亿台,出口金额45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和24.2%,其中冰箱、电扇、吸尘器的出口额增速均超过20%(见图2)。
三是与东盟经贸往来更加密切,对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就与东盟的经贸往来而言,2020年,我国对东盟进出口总额4.74万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7%,东盟超越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7%。其中,我国对东盟出口2.66万亿元,增长7%;自东盟进口2.08万亿元,同比增长6.9%。近年来,受到东盟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价格优势的驱动,我国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加工组装等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越南等东盟国家转移,相关中间品的贸易往来带动了双边贸易规模的快速增长。在2019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的带动下,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更加频繁,产业链融合度进一步提升。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多边框架的推动下,东盟在我国外贸中将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国对欧、美、日、韩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也均实现了正增长。2020年,我国对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的进出口总额达到4.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占我国总进出口的14.0%;我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收窄至9210亿元,较2019年同期下降12.3%。对美国进出口总额4.06万亿元,增长8.8%。在美对自华进口近半数商品仍然征收较高关税的情况下,我国对美出口仍实现了8.4%的快速增长,出口规模达到3.13万亿元。日本和韩国是我国第四和第五大贸易伙伴,中日、中韩双边贸易规模也分别实现了1.2%和0.7%的稳定增长。
四是在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的背景下,我国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首要拉动力。根据世界贸易组织12月发布的最新数据,全球货物贸易量前三季度同比下滑8.2%,其中,第三季度实现反弹,环比增长11.6%,同比下降5.6%。从全球主要经济体来看,在经历了二季度的大幅下降后,欧美三季度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环比正增长,但仍低于2019年的同期水平。9月,欧盟和美国进出口分别同比下降13%和25%,而同期我国进出口实现了10.0%的正增长,我国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首要拉动力。我国出口自4月单月出口转正以来,实现了连续7个月的正增长;与此同时,我国进口占全球进口的比重提升了0.8个百分点。我国外贸为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外贸形势展望
整体看,预计2021年我国对外贸易将有望实现“前高后低”的稳定增长:在2020年低基数的基础上,上半年进口、出口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个别月份增速有望达到两位数;下半年,进口、出口增速将有所放缓,进口增幅大概率会高于出口增幅。
一是全球疫情有望逐步得到控制,助力全球经济复苏,推动外部需求回暖。目前,美国、英国以及我国的新冠肺炎疫苗已经逐步投入使用,为在全球范围内控制疫情创造了有利条件。预计2021年上半年,随着主要经济体疫苗的普遍接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将显著提速。从全球经济增速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5.2%,其中发达经济体预计增长3.9%;根据OECD和世界银行的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2%。WTO预计,2021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幅度为7.2%,若疫苗研发和使用取得重大进展,全球贸易增速有望增加3个百分点。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从疫情中逐步复苏带来的外部需求提振,将为我国出口增长增添动力。
二是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内需好转支撑进口稳定增长。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我国2021年的经济增长前景。IMF发布的报告预计,我国2021年经济增速将达到8.2%,高出亚太地区增速1.3个百分点,高出全球经济增速3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OECD)预测,2021年我国经济增速分别为7.9%和8%,且OECD还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三分之一。从国内消费数据看,2020年12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万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连续5个月正增长。2021年,基于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居民收入的提升也将带动内需市场持续改善,加之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履行和扩大进口政策效果的显现,我国进口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
三是主要经济体生产全面恢复尚需时间,国内强大的供给能力可为出口增长创造条件。从发达经济体来看,美欧新冠肺炎单日确诊病例持续创新高,失业率提升,预计到2022年或者更晚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从发展中经济体来看,印度新冠肺炎感染确诊病例突破1000万,部分纺织品订单正在转移至中国。11月份,我国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1.5%和50.9%,分别高于10月份0.5和0.1个百分点。在国内强大供给能力的支撑下,我国出口增长在全球供给恢复的窗口期内,仍具有备充足动力。
四是RCEP签订进一步稳定了市场对我国外贸增长的预期。RCEP是目前全球涵盖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贸易额最多的自贸协定。协定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将明显提升。要素资源配置的便利化,将促进区域生产网络的重构。随着我国与各成员国产业链的逐步融合,以东盟为代表的RCEP成员国在我国外贸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同时,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以及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也将为我国外贸增长注入新动力。
同时也应认识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多。其一,全球疫情已经进入二次暴发期,虽然第二轮疫情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第一轮疫情,但随着感染人数的大幅上升,各国政府仍会被迫在短期内实施严格管控政策,从而影响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其二,需警惕国际形势变化所导致的产业链风险。后疫情时代,随着欧美供给能力的恢复,发达经济体将加快推动制造业回流,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加速承接我国的产业转移,加之跨国企业从全球化向区域化布局的调整,我国面临的产业链外迁风险加大。其三,不宜过于乐观看待美拜登政府对华政策。拜登政府将对中美签署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进行全面审查,或在知识产权、产品倾销、非法补贴、强制性技术转移等领域对我提出更高要价;而在要价未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不排除对我国出口商品进一步加以限制的可能。
进一步推进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可以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事中、事后监管逐步取代业务准入许可模式;缩减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提升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等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水平;促进公平竞争,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和年限,在破产、中小企业保护、标准、合规等领域,借鉴欧美经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二是加大稳外贸政策的扶持力度,注重提升政策实施效果。继续实施一揽子稳外贸政策措施,优化申报、查验流程,改善口岸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条件,提升通关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延长疫情期间滞纳金减免等优惠政策,切实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成本;为跨境电商、市场采购、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扩大新业态试点范围;加大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支持力度,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开放平台对外贸的支撑能力。
三是加快对标国际多边经贸规则,积极探索加入CPTPP。通过对比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美加墨贸易协定(USMCA)、美日贸易协定以及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文本内容,可以看出,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在降低优势农产品关税、扩大投资市场准入自由化,以及政府采购、跨境服务贸易、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市场开放、本地存在、国民待遇等诸多方面存在共识。对此,我国宜加快对上述领域具体条款在国内适用性的研判,为我国加入CPTPP等多边经贸协定谈判提供政策支撑。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