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十四五”时期外汇管理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来源: 《中国外汇》2021年第3-4期 作者:陆磊

服务实体经济是外汇管理的宗旨。外汇是开放条件下的金融。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这是金融的本质,也是外汇的本质。外汇是跨境贸易投资的润滑剂,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是服务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释放高水平开放的政策红利。外汇是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纽带,可以满足市场主体全球资源配置的需求,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外汇是开放条件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键节点,防范跨境资金大进大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市场健康稳定,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应有之义。

外汇管理改革开放的40年历史就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历史。从改革历程看,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始终服务于国家大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外汇双轨制,到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浮动,充分体现了外汇积极服务国际大循环战略,使我国成为全球分工和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节点。经过40年的发展,外汇助力我国经济取得了四个历史性成就:发展动能正在跨越出口导向,走向实体与金融双向开放;金融要素流动正在跨越依托国际金融市场弥补资金和外汇不足,走向收支平衡和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市场正在跨越汇率单向变动,走向弹性扩大韧性增强;外汇储备正在跨越快速积累,走向规模相对稳定。从改革的逻辑看,我国外汇管理改革始终秉承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坚持“先经常项目后资本项目,先长期后短期,先流入后流出,先机构后个人”的思路,把有真实基础的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放在改革优先位置。在区域改革创新中,从1990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始,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外汇政策聚焦于贸易强国建设。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获批开启了服务更高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新时期,至今外汇局在21个自贸试验区出台了4批20项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政策,已有14项复制推广至全国。从宏观调控看,外汇管理改革始终坚持真实性原则,摒弃外汇脱实向虚和跨境套利,把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改革发展的底线和前提,尤其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15年年底至2017年年初外汇市场受到高强度冲击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保驾护航。

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摆在外汇管理面前的一道“新课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外汇管理要从重点服务国际大循环转向重点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支持扩大内需战略和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外汇管理要从重点服务经济高速发展转向重点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发挥外汇市场在支持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中的服务和支撑作用;外汇管理要更加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把握好改革开放的力度和防风险的平衡,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提升开放条件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为此,“十四五”时期,外汇管理部门要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下好区域改革“先手棋”。支持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各地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外汇管理的改革创新,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二是用好金融科技“倍增器”。借助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通过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监管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三是完善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市场稳定的“工具箱”。提高对风险的前瞻性判断能力,不断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零容忍”严厉打击外汇领域违法违规活动,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