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
“一带一路”项目投资风险源头管控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20期
作者:
编辑:王亚亚
在“一带一路”投资项目前期商务谈判和融资中,应根据东道国相关法律要求和项目特征,将各类风险管控工具嵌入到投融资结构中,以推动“一带一路”投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为保障“一带一路”投资的可持续性,除要关注国别风险和行业风险,在具体项目的投融资结构搭建中,还应充分考虑项目各主体关系间所蕴藏的风险,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和法律工具,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从源头上把控项目的投资风险。本文将从新冠肺炎疫情下“一带一路”投资风险近况切入,以海外投资项目融资结构搭建的视角,评析复合型投资项目的风险点,进而提出“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的风险管控建议。
“一带一路”投资风险近况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快速蔓延,2020年第二季度,IMF预测全球2020年经济增长率为-4.9%,世界银行将全球贸易规模总体下调13%,各国面临着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根据穆迪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期间陆续发布的“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主权评级,仅有23个国家被评为投资级,占比35.9%;43个国家被展望为负面,占比68.8%;偿债率超过20%的国家/地区有16个,单一国别债务压力加大,给东道国获得融资带来不利影响。在具体项目开发和执行层面,“一带一路”建设主要面临以下五方面的风险。
一是中企市场开拓难度增加。鉴于国际宏观经济形势的恶化,有较强资金需求的国家财政趋紧,不断延迟或取消大项目的上马规划,对投资项目的支持政策也在减弱。东道国政府/业主对项目发标、评标更加慎重,金融机构放款也更加审慎,资本流动性进一步降低。综合上述情况,中企在传统海外市场获取新项目、签约成功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根据中国信保2020年2月对338家涉外企业的调查,56%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前期谈判项目的进度因受疫情影响而放缓,项目签约的不确定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