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

股权资本助力“一带一路”双循环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20期 作者:左雷 陈超 编辑:章蔓菁
通过为供给端的研发、产业链建设提供中长期的资金支持,股权资本能够推动企业不断提升供给侧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促进企业国内产能转型升级的同时,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在当下逆全球化思潮汹涌、地区冲突不断、系统性风险蔓延肆虐的国际大环境下,“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了来自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阻挠与挑战。对于广大中资企业而言,亟需迎难而上,通过不断提升供给侧的创新能力以及供给能力的完备性与抗风险性,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这其中,股权资本大有可为。中资企业可充分发挥股权资本的潜力与优势,不断提升供给侧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质量发展。

股权资本大有可为

对着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的中资企业而言,股权资本大有可为。相较于债权投资,股权投资更强调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不要求被投资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或者抵押,也没有定期现金支付的要求,能够与被投资人建立共生共荣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为供给端的研发、产业链的建设提供中长期的资金支持,股权资本能够推动企业不断提升供给侧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继而在促进企业国内产能转型升级的同时,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入融合、互相协同的经济生态体系,推动“一带一路”沿线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实务中,股权资本无论是在公司层面还是在项目层面,均有较大的施展空间。不少“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往往会面临下述困扰:“一带一路”项目投资规模较大、投资和回报期限较长、汇率风险与国别风险较高,同时企业又因受债务杠杆的约束,亟需在债权融资的基础上拓宽资金来源,优化财务结构。此时,中长期的股权投资基金能够起到压舱石的增信和杠杆作用。通过引入股权资本,企业不仅得以增厚股本,优化资本结构,撬动更多的贷款进入,同时还可通过社会化的股权资本来改善公司治理,并借助知名股权投资机构的良好声誉,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国际订单和融资支持。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项目的投融资上,股权投资可以发挥以中长期投资为主的特点,通过强调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有效撬动各类风险偏好属性的资金共同参与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境内外多元化投资者深入开展合作,推动项目投融资不断创新。近年来,“一带一路”股权投资机构的数量和种类不断丰富(见附表),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牢固的支撑。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