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中国经济何在,何往?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13期 作者:钟伟

转眼已至2020年年中。要客观判断中国经济走势,既需要从长期视角观察经济增长周期,也需要从短期视角观察经济增长波动。

从长周期视角观察,目前全球经济处于趋势性下行之中。以美国为例,2011年到新冠疫情之前,美国经济经历了超长景气,美国股市则不断创新高。但这次美国景气周期和“新经济”时期相比,经济增速和通胀明显弱得多。其间的经济增速,大约只有“新经济”时期的六成。

中国经济周期也在趋弱。2010年三季度,可能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拐点,从M2增速看也是流动性的拐点。从工业或制造业增加值对GDP的占比看,中国工业在2005—2014年构建了一个高位平台;从2014年一季度开始出现拐点,增加值和利润率开始承受下行压力,进入了供给侧改革阶段。从上市银行股价是否跌破净资产观察,中国银行业的拐点大约在2018年三季度。此时,逾半数上市银行股价跌破净资产;而后银行的规模增速和资本收益率都稳中趋弱,影子银行泡沫和互联网金融泡沫陆续破裂。从通胀的长期趋势看,CPI的中枢区间从上世纪的5%以上,逐渐回落到2010年之前的3%-5%;而在近10年则呈进一步回落之势。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实体产业、金融产业和通胀走势都已渡过了周期拐点。

全球增长周期趋弱,是否因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而嬗变,甚或拐点向上迎来新周期?从技术创新看,21世纪以来的互联网,2008年以来的3G和2015年以来的4G,以及当下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给全球和中国经济注入了新动能,但力量尚不足以阻挡周期趋势。从体制创新看,当下全球面临着更多的逆全球化、保守和保护主义的冲击,全球贸易和投资不确定性增强,人力资源和技术要素的全球流动受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周期下行的风险。正因如此,世界经济呈现出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三低特征;各国调控也纷纷以稳就业、稳通胀和稳增长为三大政策优先目标。现代货币理论备受争议,政府的最终雇主职能广受关注。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