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市场化改革驱动人民币汇率弹性持续加大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17期 作者:韩会师 编辑:孙艳芳
随着汇改的推进,市场供求对汇率的影响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随着央行逐步减少直接干预,汇率波动也不断增大。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大,双向波动更为频繁,令众多市场主体,特别是外贸企业略感不适。其实,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汇率弹性加大是必然趋势。

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加大的轨迹

自1994年人民币实现外汇调剂汇率与官方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呈现中长期稳中有升,短期双向波动加剧的格局。

1994年4月,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实行会员制和竞价交易机制,在制度上为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初步奠定了市场基础。但在强制结售汇和银行外汇周转头寸限额制度下,企业必须将外汇收入卖给银行,银行必须将超出或低于头寸限额的外汇头寸在银行间市场抛售或买进。在国际收支顺差格局下,上述制度设计客观上导致结售汇顺差格局长期持续,结售汇市场与市场升贬值预期基本脱钩,限制了市场在汇率决定中的基础作用。此时,央行主动介入外汇市场对于汇率稳定就十分必要。这也在客观上便利了央行对汇率进行管理。1994年至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元兑人民币双边汇率持续上升,由8.68攀升至8.29。危机爆发后,我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将美元兑人民币双边汇率长期稳定在8.27—8.28的狭窄区间,并保持了外汇储备的增长。这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1994年建立的外汇市场制度安排。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