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大宗商品2017:波动中整体上行

来源: 《中国外汇》2017年第24期 作者:李昆 梁雅慧 谭小芬 编辑:张美思
全球经济复苏、各国产业及贸易政策变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美元走弱、中国因素影响加强等因素,共同推动2017年大宗商品价格温和上涨。

金融危机后,全球主要经济体为应对经济衰退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2009—2010年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但是过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带来工业行业产能过剩,使得2011—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步入熊市。随着各国陆续推出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如中国“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和OPEC成员国达成限产协议等,2016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再次暴涨。在此基础上,回顾2017年的大宗商品市场,可以说,虽然其涨幅较2016年有所缓和,但整体表现仍较为突出。

2017年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回顾
2017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出较大波动。全年来看,除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跌、农产品价格较为稳定外,多数大宗商品价格普涨,且以煤炭和有色金属涨势最为亮眼。整体而言,2017年年初,大宗商品价格延续了2016年的上涨势头,但涨幅较为温和。3月份开始下跌,直至年中达到年内最低点后又开始了一波大幅上涨。如CRB现货综合指数从4月年内最低点的420.34点上涨至7月年内最高点的448.16点。此后又小幅下跌,直至四季度伊始价格有所回升。
分阶段来看,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涨势变缓甚至出现下跌,主要是由于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等。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受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和有色金属价格年中反弹的带动。
能源类商品价格走势
原油方面。2017年全年,国际油价上涨了10%左右。年初,油价在OPEC成员国和俄罗斯执行减产协议、美元继续承压贬值等利好消息下保持高位稳定。此后,美联储加息、OPEC原油出口仍处高位、美国页岩油产量超预期增加、尼日利亚和利比亚原油产量超预期恢复等不利因素,导致第二季度原油价格震荡下跌,并于6月达到年内最低点,WTI、Brent原油现货价分别跌至42—43美元/桶、44—45美元/桶区间。下半年,油价一路攀升,主要原因是OPEC成员国计划延长减产期限、中东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美国页岩油产量趋于稳定。11月以来,WTI、Brent原油现货价已分别达到55—60美元/桶、60—65美元/桶区间。
天然气方面。2017年2—8月,天然气价格指数下跌9.6%,这主要由于季节因素、低油价和美国、俄罗斯的供给大增。
煤炭方面。从国际看,全球煤炭价格整体上涨,荷兰鹿特丹煤炭价格全年上涨22.76%。从国内看,上半年中国处于用电淡季,煤炭需求相对较小,同时此前飓风对澳大利亚煤炭运输的扰动因素消除,供给回升,价格下跌;下半年,得益于中国煤炭需求增加、中国采暖季环保限产和限制部分港口煤炭进口的政策,煤炭供不应求推动价格上涨。
金属矿石价格走势
有色金属方面。受上半年中美需求放缓的影响,有色金属价格呈现趋势性下跌。随着市场对全球,尤其是中国经济的乐观预期增加,LME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年中反弹并持续上涨。不过,由于供给端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品种有色金属走势不尽相同。如智利、印尼、秘鲁等全球主要铜产区在上半年陆续遭遇罢工事件,全球铜矿供给减少刺激铜价上行;中国去产能及环保限产政策减少了铝供给,使得铝价全年涨幅明显。
铁矿石方面。2017年铁矿石价格波动较为剧烈,全年跌幅达11.3%。2017年年初,在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对高端精炼钢铁需求旺盛的背景下,铁矿石需求增强,价格上涨,一季度铁矿石价格(CFR中国北方铁矿石价格指数)处于93—95美元/吨的高位。然而,随着二季度澳大利亚、巴西和中国加大市场供应,需求端中国与美国基建项目开展缓慢,铁矿石价格开始震荡下行,6月降至54—55美元/吨后触底回升。四季度以后,随着中国采暖季“环保限产”的实施,同时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钢铁产量减少,导致铁矿石市场需求减少,价格再次下行。
黄金价格走势
受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及避险因素影响,黄金市场波动较大,全年COMEX金价上涨7.44%。2016年11月,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致力于举债投入基建和减税等政策改革,使得美元指数于2016年年末达危机以来最高点,但随后大幅回落。受益于此,黄金价格在2017年年初低位(1160-1170美元/盎司)震荡上升,至6月小幅回落。7月,受朝鲜核危机、中印对峙等地缘政治风险影响,金价强势反弹,至9月达年内最高点1350美元/盎司。此后,在美国通胀回升、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缩表预期大概率确定的背景下,美元指数走强,黄金价格有所回落。当前徘徊在1200—1300美元/盎司区间。
农产品价格走势
因供需基本平衡,CBOT大豆、玉米、小麦价格2017年分别小幅上涨0.72%、2.63%和3.08%。2017年年初,农产品价格基本延续了去年年末的上涨趋势;6月,由于北半球干旱气候预期,农产品价格上涨;之后随着高产量、高库存等官方农业数据的公布,三季度农产品价格大多冲高回落,至9月有所反弹,后稳定中略有抬升。

走势背后驱动因素几何
推动2017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整体温和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需求回暖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趋势性上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从2016年三季度以来GDP增速见底回升,复苏势头延续至今,欧、日经济也从衰退周期增长低迷中有好转迹象;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较高,中国经济在“稳增长”目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双重推动下稳中向好。各主要经济体PMI指数先后在本年度回升至“荣枯线”上方,全球制造业复苏支撑大宗商品全球总需求扩张。
第二,各国产业、贸易政策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供给形成影响。产业和贸易政策通过影响商品供给和供应渠道对商品价格形成冲击,如OPEC限产对原油价格形成支撑,中国去产能政策对铜、锌、铅等金属原料价格具有正向影响。特朗普政府推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对美国大宗商品进出口,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等造成影响。
第三,2017年大宗商品价格的涨幅不如去年,主要是由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美国2013年房价开始上涨,进入了新一轮上行金融周期;欧元区2016年经济好转意味着金融周期接近底部将进入上行周期。为防止经济过热,发达经济体2017年的货币政策从2016年的普遍宽松向边际收紧转变。美联储自去年底连续三次加息,加拿大央行在7月连续两次加息,中国在1月、3月连续两次上调逆回购中标利率,变相“加息”。这是导致2017年上半年商品价格同比回落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下半年,美国通胀仍旧持续疲软使美联储并没有再进行加息操作,为商品价格同比回升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流动性环境。
第四,美元走弱促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今年上半年的主要逻辑之一。2017年,美元指数从年初102.91一路下行,至12月8日收报93.87。美元走势对大宗商品价格具有反方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元购买力下降,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二是,从资产配置角度看,美元走弱使得资金从外汇市场流入大宗商品市场,推升大宗商品价格。
第五,中国因素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加强。供给方面,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环保限产”政策对过剩或污染行业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的产能、库存进行限制;需求方面,中国增长稳定、消费企稳并大力发展基建投资,煤炭、钢铁需求企业转向“进口替代”,都为大宗商品需求提供了支撑。此外,中国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十国等国家通过互联互通合作,支持基建,对全球大宗商品需求具有较大的提振作用。

展望2018年,预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将延续温和上涨趋势,但不同品类走势将出现分化。从需求端而言,全球经济复苏和需求回暖进程将大概率延续。在2017年12月美国特朗普减税政策落地和基建投资继续扩大实施的推动下,2018年美国经济或将持续改善并带动全球经济复苏加速,利好铜、原油等工业原料价格。从供给端而言,多数国家将结束工业行业供给收缩周期而进入小幅扩张周期,如中国在政策上可能会适度放松对新增产能的限制,美国在减税政策推动下也将迎来资本开支扩张周期。总体上,虽然供给将略有增加,但需求的增加仍将强于供给,因此大宗商品价格涨势将持续,但不会暴涨,2018年或呈现温和上涨态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减税政策或促使美联储加息节奏加快、美元阶段性走强,对大宗商品价格有一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黄金价格;同时,中国“去杠杆”背景下金融监管日益趋严、资管业务统一监管时代开启,信贷边际收紧,资金流入工业企业渠道受阻,或将对大宗工业品需求端产生一定的负面冲击。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