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天地

大数据转变国际贸易思维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1期 作者:邵梦实 编辑:韩英彤
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数据化时代的国际贸易环境,并通过创新充分发挥本身已有的数据优势,是银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7年前,手握3000万中小企业订单询盘的阿里巴巴曾预测了金融危机的到来。在金融危机之后,平台的贸易数据显示,全球采购总量并未减少,而是向小批量、多频次的方向转变。这些实时变动并呈爆发式增长的数据,不仅为使用第三方贸易电商平台的贸易商提供了有用信息,还在更大范围的国际贸易领域中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大数据的盛行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我们的吃、穿、住、行一系列行为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并产生出海量数据,即我们习惯所称的“大数据”。由于这些数据通常处于实时变动之中,无法在特定的时间用一种工具精确地处理,因此大数据本身不是一个明确的量级概念,而是指规模常超出人类在一定时间内收集、存储、管理和处理能力的巨型数据集。

大数据具有的特性可概括为四V:规模大(Volume)、速度快(Velocity)、类型多(Variety)、价值高(Value) 。大数据时代,参与国际贸易各环节中的各个角色如供应商、采购商、物流公司、金融机构、海关等部门,都在大数据环境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贸易主体借助数据平台可以发现贸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贸易摩擦;物流平台可借势整合行业资源,将细分主体(如货代和船公司)进行“大融合”,通过数据推动贸易的发生,加快不同物流节点的流通;金融机构则可通过对客户数据和银行数据的整合,创新出资金流中的新产品,服务贸易上下游的企业,并通过对海量数据进一步的分析和挖掘,把控风险。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