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影响

从供应链角度看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24期 作者:王明伟 编辑:王亚亚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虽然反映的是贸易摩擦问题,但实质是供应链主导权和定价权的竞争。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发展,中国电动车产业迅猛发展,并逐步形成供应链优势,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动车市场。2023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决定依职权主动对中国电动载人汽车(New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for the Transport of Persons,BEV)发起反补贴调查(Anti-Subsidy Investigation)。这是自2012年光伏案之后,欧盟再次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起反补贴调查,也是首起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

什么是补贴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协定》)第1条规定,补贴是指某一成员国境内的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包括履行政府职能的私营机构)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企业或产业、或一组企业或产业提供的财政资助,并因此授予了利益。财政资助的形式包括政府资金的直接转移(如拨款、贷款、股本注入)、潜在的资金或债务直接转移(如贷款担保)、政府放弃或免征应收取的财政收入(如税收优惠),以及政府提供除一般基础设施外的货物或服务(如低价提供土地使用权、原材料、能源等)。

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补贴项目通常包括拨款、各项融资(如贷款、授信额度、承兑汇票、债券)、出口信用保险、税收优惠(如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低价提供货物或服务(如土地、原材料、能源等)。需要注意的是,自2019年起,中国海外投资企业从中国境内获得的贷款或补贴,即跨境补贴也被纳入到反补贴调查中。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