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解析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影响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现状与前景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24期 作者:庞超然 李淑敏 编辑:王亚亚
发展新能源汽车既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中国车企打破全球汽车行业既有国际分工格局的重要发力点,同时还是建设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整车出口、零部件“走出去”和企业海外投资建厂等方面进展迅速,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从国内看,我国新能源汽车起步早、发展快,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在价格上形成了相对优势。从国际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符合全球绿色转型需要,填补了发达经济体的供求缺口。未来,新能源汽车“出海”机遇和挑战并存,建议继续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鼓励相关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积极布局“智能化”新赛道。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总体情况

伴随着我国整体制造实力的增长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均经历了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产业“出海”的转变,符合国际产业转型发展的一般规律。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品出口和企业海外投资加速布局,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新能源汽车出口快速增加,我国车企快速进入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仅25万辆,2022年达到67.9万辆;2023年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99.5万辆,较2022年同期增长幅度达99.1%。从出口分布来看,2019—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以东盟、印度和孟加拉国为主。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到欧洲国家的数量明显增加,2023年前7个月对欧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接近50%。

二是新能源全产业链产品贸易步伐加快,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具备全产业链的国际竞争优势,在整车出口快速增加的同时,相关零部件和配套设备对外贸易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动力电池方面,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前9个月累计出口89.8GWh,同比增长120.4%,其中,三元材料电池出口占六成,磷酸铁锂电池出口占近三成。在充电桩方面,不少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企业正在积极申请“出海认证”,相关企业数量实现了近2倍的增长。上述情况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竞争力的增强,并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

三是海外投资建厂步伐加快,新能源车企“走出去”进入快速成长期。据经济学人数据库信息显示,2021—2022年,全球领域宣布的与电动汽车相关投资分别为262.6亿美元、630.1亿美元,主要由欧美跨国车企主导,其中,我国企业投资占比3.3%和5.2%。2023年前9个月,我国企业宣布的海外电动车产业投资规模达132.5亿美元,占全球企业宣布规模(364.7亿美元)的36.3%,较2022年同期增加3倍多,投资地域主要分布在以沙特为代表的中东国家、匈牙利等为代表的中东欧国家和泰国、菲律宾等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伴随着整车制造企业“走出去”,相关汽车零部件等配套企业投资也在持续增加。与此同时,在资金“出海”建厂投资之外,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还积极推动跨境供应链建设以及人才、管理方式和标准“走出去”,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拓展全球发展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能源汽车“出海”快速发展的原因

分析

新能源汽车海外贸易和投资快速发展,得益于内外部一系列积极的条件。一是从产业自身情况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得益于自身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在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预赛”取得了先发优势。早在本世纪初,我国便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完善,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整车制造自主水平提升,电池产能占全球的七成以上,前10家制造商中6家为中国企业,竞争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产品线丰富,覆盖了轿车、SUV以及商用车等各类车型,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此外,经过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产品价格优势明显。20%的汽车售价低于1.5万美元,美欧品牌则没有低于2万美元以下的在售车型。作为重要配件,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价格也较美欧低1/5到1/3。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是在我国汽车产业整体“出海”的大背景下实现快速发展。从贸易情况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前9个月,我国汽车出口338.8万辆,其中3/4左右为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占1/4。从投资情况看,经济学人数据显示,我国汽车行业宣布的海外绿地投资总额为191.6亿美元,是新能源汽车的1.4倍。这反映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与传统汽车“出海”密切相关,均表明中国汽车产业总体竞争力提升。

二是从外部因素来看,新能源汽车“出海”得益于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需要,并填补了部分国家的产能缺口。经济绿色转型已成为各国共识,新能源汽车是交通绿色转型的重要方面。截至2023年9月末,全球150多个国家作出碳中和承诺,198个国家明确减碳时间表。从绿色转型的行业情况来看,发达经济体交通绿色转型压力较大,其交通工具碳排放占比在20%—30%左右,而且还会出现碳排放总量的反复。作为交通减排的重要举措,汽车“电动化”发展成为主流,挪威、荷兰、德国等多个国家都明确了燃油车禁售的时间表。此外,美欧等发达国家也重新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先后出台了《通胀减排法案》《减碳55%一揽子计划》(《Fit for 55》)以及《电池法案》等,提供了规模力度大、刺激性强的金融财税措施来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正是由于海外汽车市场自身“电动化”供给不足,这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提供了机遇。一方面,海外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步伐偏慢,没有及时跟上需求的变化。从发达国家车企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可以明显看出,传统品牌受路径依赖的影响,仍然偏向以内燃机为核心的传统燃油车,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更倾向于提升燃油效率、减轻排放,一定程度上错失了电动化转型的机遇。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实现了动力方式的转变,还在整车“智能化”方面获得了海外消费者的青睐。例如,欧洲新兴的Z世代年轻人更喜欢中国新能源汽车带来的科技感和体验感,而这部分消费团体不断成长,消费能力逐步增强,带动了整个欧洲新能源车需求增强。

新能源汽车“出海”的前景展望

从机遇来看,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经济社会绿色化转型浪潮,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售的渗透率有望从目前全球14%的水平大幅提升。在新能源车上半场“电动化”转型基本确认的背景下,下半场“智能化”发展的新赛道在逐步涌现,“单车智能”和“路网协同”的技术路线还在持续竞争,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配套的生态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此外,汽车产业开放合作成为大势所趋,通用性标准和技术平台的推广有助于各国企业逐步降低研发成本、适配成本,使得各国企业共同享受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红利。

从挑战来看,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面临当地消费者对我国品牌的信任、汽车金融的后续支持以及海运物流等相关问题。特别是,伴随近几年国际形势变化,发达国家转变“小政府”“不干预”做法,调整产业政策,直接干预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愈发明显,美国推出了保护主义色彩浓重、区分性较强的产业支持政策,引发各国关注。欧盟也对原产于中国的新型电池电动汽车进口产品启动反补贴调查。汽车产业历来是国际贸易争端焦点,上个世纪80年代日美汽车贸易摩擦就反映出发达经济体政府以“公平贸易”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以扶持本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倾向。

政策建议

发展新能源汽车既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中国车企打破全球汽车行业既有国际分工格局的重要发力点,同时还是建设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建议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努力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逐步取消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能政策、消费限制政策,减少产品出口和企业海外投资的制度性壁垒,为新能源汽车更好发展提供支持。通过在部分地区试点先行,探索接受国际汽车贸易通行规则,与有关国家磋商解决贸易摩擦问题。

二是鼓励企业提质升级,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借鉴传统品牌国际化发展经验,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升产品品质、企业形象,打造新赛道、新品牌。推动金融机构与新能源汽车企业联合出海,以建立适应美欧发达国家汽车消费习惯的海外汽车金融服务体系。

三是推动相关企业加快布局新赛道、新方向,持续打造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竞争优势。鼓励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就汽车“智能化”赛道开展试点,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同时适配国际通行规则的智慧交通体系,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下半程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