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格局新动向

聚焦国际货币格局新动向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5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世界金融格局演变的核心变量。本刊编辑部一直关注国际货币格局演变。上一期(2022年第21期)聚焦讨论了金融制裁和美元地位的话题。以瑞信全球短期利率策略主管、前纽约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官员Zoltan Pozsar为代表的质疑美元地位者认为,美元霸权正伴随对俄金融制裁而衰落,以黄金和大宗商品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3.0版本即将到来;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授Michael Dooley、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Colin Weiss等支持美元地位者则持相反立场,认为金融制裁会进一步增强美元国际地位。

这期讨论将从理论层面转向历史和实践。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经历了黑暗的70年代和波折的80年代,国际货币地位大大扩展增强,与同期的货币自由可兑换和全球贸易自由化相表里。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进一步给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打了一针强心剂,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大大强化。这种趋势历经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而延续到21世纪。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重要的分水岭。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饱受诟病。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于2009年3月在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前夕撰文《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联系起来,建议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SDR)的作用并创造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热烈讨论。一些学者提出了包括回归金本位、实行单一世界货币、实行基于SDR的超主权货币以及实行改良的美元本位制等改革方案。中国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丰硕成果。从2009年开启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到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再到2022年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一路走来,殊为不易。

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或成为重要的转折点。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不断被“武器化”,用于美西方金融制裁的工具,极大加剧了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不信任,“逃离”美元似乎成了不少国家的政策选项。一些新的迹象再次印证美元正在被非盟友国家的中央银行所“敬而远之”。现象一是减持美债。美国财政部公布的2022年底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余额较上年底减少4260亿美元,降幅创历史新高。现象二是增持黄金。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央行的黄金净购买量为1136吨,创1950年以来最高水平,购金主力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央行。现象三是“去美元化”。巴西和阿根廷借第七届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首脑会议重提关于建立南美共同货币的倡议;深陷美西方制裁困境的俄罗斯进一步“去美元化”——莫斯科交易所在俄首次推出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所交易基金,俄罗斯央行金融信息交换系统(SPFS)和伊朗中央银行电子支付信息传递系统(SEPAM)实现联通。现象四是数字货币。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的调查显示,截至2022年末已有114个经济体启动央行数字货币(CBDC)探索,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95%。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