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

俄乌冲突与“去美元化”

来源: 《中国外汇》2022年第23期 作者:冯维江 编辑:孙艳芳
支撑美元国际地位短期强化的机制,在长期中可能弱化甚至瓦解,但美元国际地位下降是一个长期并且存在逆转可能的过程,在此期间,美元的全球主导货币地位仍不容小觑。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美国联合其盟友对俄罗斯发起规模和力度空前的制裁,包括切断俄罗斯主要银行与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国际结算报文系统的联系,冻结俄罗斯央行的美元、欧元和日元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限制,等等。其中,切断SWIFT服务被视作“金融核弹”式的攻击。

作用有限的“金融核弹”

SWIFT创建于1973年,总部设在比利时,1977年正式完成网络系统建设并推出了即时通讯服务,即向用户(付款人和收款人)通知付款情况,帮助双方完成快速跨境转移资金。目前,SWIFT连接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家银行和金融机构,每天发送超过4000万条信息,服务于全球数万亿美元规模交易的支付。作为欧洲国家倡导联合成立的组织,SWIFT的成立有制衡美国在支付相关领域“一家独大”的本意。成立之后,随着影响力逐渐扩大,SWIFT也曾多次恪守“中立”,拒绝美国司法部等机构调阅信息的请求。

“9·11”事件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启动恐怖分子财务追踪计划(Terrorist Finance Tracking Program,TFTP),授权财政部追踪恐怖分子资金流动。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根据TFTP授权强势向SWIFT发出行政传票,要求SWIFT将其服务器上保存的个人数据转移到OFAC,用于做基于反恐目的的针对可疑个人或实体的调查。相关信息多年之后被媒体披露,引起轩然大波。2006年9月,比利时数据保护局发布意见,表示SWIFT配合美国的行为违反了比利时数据保护法。2006年11月,欧盟委员会关于数据保护和隐私的独立咨询机构第29条工作组发布了关于SWIFT处理个人数据的意见,表示SWIFT和使用SWIFT服务的金融机构违反了第95/46/EC号指令规定的《共同体数据保护法》,包括在没有确保充分保护的情况下将个人数据传输到美国,以及未能告知数据主体其个人数据的处理方式。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