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

全球产业链调整中我国的竞争优势与应对建议

来源: 《中国外汇》2022年第16期 作者:李大伟 陈大鹏 编辑:王亚亚
除市场优势外,我国在基础设施、配套产业、高素质人才等方面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全球优质要素向我国集聚。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以中间品贸易为代表的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我国逐步成长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当前,全球产业链格局出现明显变化,跨国产业链出现一定的收缩趋势,更加注重针对区域市场进行布局。凭借国内市场潜力、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营商环境等领域的综合优势,我国在绝大多数产业链中的地位仍有望进一步巩固、提升,这也将有效支撑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全球产业链格局有变

一是抗疫成效成为疫情期间决定各国在全球产业链地位的重要因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跨国企业希望通过分散供货渠道方式缓解短期供应中断给企业带来的运营压力。但随着全球疫情迅速蔓延,欧美、东盟、拉美等全球主要制成品生产基地为控制疫情蔓延态势相继关停工厂,早期“避险性”措施已无法解决企业供货中断问题,加之各主要经济体相继关闭港口、加大海关疫情检测检疫力度,导致企业无法通过跨境运输方式调配资源完成生产。因此,抗疫措施有效与否成为确保海外工厂顺利开展生产的关键因素。目前来看,由中国、韩国、东盟等构成的东亚生产网络由于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较强,产业链体系最为完善,加之抗疫取得重大成功,远早于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在弥补全球供需短期缺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数据测算,2021年中国、韩国、越南等东亚生产网络成员出口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5.1 %、2.89%、1.51%,较疫情前的2019年上升了1.9、0.04和0.11个百分点,弥补全球供需缺口的态势十分明显。

二是全球跨境产业链呈现出加快收缩趋势。美、欧、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均具备了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以及从原材料供应、关键零部件制造到最终产品生产的能力,且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能够依托自身的要素禀赋构建合适的产业链体系以满足需求。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就呈现出收缩的趋势,参与产业链的国家数量有所减少,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贸易总额(GVC participation,为一个经济体出口产品中来自其他经济体的增加值加上其他经济体出口中来自该经济体的增加值)增速也明显放缓。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库测算,2000—2010年间各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贸易总额年均增速普遍在9%以上,而2010—2017年年均增速则全部在4%以下。此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蔓延,暴露了当前全球化在产业链、供应链、人员流动等领域的弱点,导致全球大型跨国公司从产业链的安全性考虑,一方面将原有的“线状”企业间供应链网络转变为“网状”,以防范因部分国家出现重大危机所导致的全球产业链中断,另一方面则进一步缩短跨境产业链长度。WTO《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21》表明,全球价值链参与率在2018年达到峰值,2019年开始下降,疫情暴发以来进一步下降,以生产法测算的2020年全球价值链参与率相对2019年下降了4.9个百分点,以贸易法测算的2020年全球价值链参与率相对2018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