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分析与前瞻

产业国际竞争力视角下的中国经常账户演变趋势

来源: 《中国外汇》2022年第9期 作者:林文昊 赵晨 编辑:章蔓菁
长期以来,贸易项下差额都是我国经常账户差额变动的“基本盘”。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加快推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将为我国经常账户保持基本平衡提供坚实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显著加深。随着涉外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我国国际收支结构也在发生着相应演变。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服务贸易第二大国,我国经常账户的结构、规模与产业升级步伐以及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从产业国际竞争力视角切入,对我国经常账户演变趋势进行研判。

我国经常账户结构演变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经历了“逆差—平衡—顺差”的转变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相对较低,货物贸易规模较小,同时又是国际收支的主要交易项目,这一时期经常账户差额主要表现为低位逆差与小规模顺差相交替。21世纪以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经历了冲高再回落的过程,在货物贸易顺差不断增长的带动下,经常账户顺差由2001年的174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4206亿美元的历史高位,经常账户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在2007年达到9.9%的峰值。2008年以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产品对外供给增速趋稳,同时国内居民消费观念改变、消费升级加快,带动境外旅游、求学需求上升,服务贸易逆差扩大,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常账户顺差在波动中收窄,近5年来经常账户差额与GDP之比在2%以内波动。

总体来看,在我国经常账户的演变过程中,贸易项下差额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是经常账户变动的“基本盘”。而贸易项目的表现又与一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及产业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