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避险货币变局

浅谈人民币国际化与避险货币功能建设

来源: 《中国外汇》2022年第9期 作者:明明 秦楚媛 编辑:孙艳芳
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打通人民币的投融资通道,是当下突破人民币国际化瓶颈的重要一环,也是未来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避险货币的基础。

俄乌冲突中,人民币避险属性初显,然而人民币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避险货币。加强人民币的避险属性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密不可分。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需要人民币具备一定的避险属性,从而使得人民币的吸引力更强;另一方面,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增强又能够推动其避险功能的建设。本文将就如何通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而增强人民币避险货币功能展开分析和讨论。

人民币虽初显避险属性,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避险货币

俄乌冲突爆发后,主流货币表现并未局限于传统避险货币框架,人民币、澳元等非典型避险货币体现出一定的避险属性。自2月24日俄罗斯宣布在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全球市场的恐慌情绪快速升温,衡量市场恐慌情绪的VIX指数(芝加哥期权期货交易所的市场波动性指数)大幅走高,避险情绪驱动美元指数上涨,全球股指下跌。观察其他货币在地缘政治冲突爆发后10个交易日内的表现(2022年2月24日—3月9日):传统避险货币中,仅美元指数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日元和瑞郎均有所贬值;人民币未因此走弱,美元兑人民币的即期汇率仍然在6.31—6.32区间保持坚挺,同时具备大宗商品支撑的澳元也表现强势。

人民币避险属性初显,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波动性较小,且人民币资产与海外资产的相关性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无论是国内的股票还是债券资产,其与海外资产的相关性都偏低。据统计,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海外主要经济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相关性普遍在0.4—0.5区间,而中国股指与海外股指的相关性则主要在0.45—0.65区间,这就为全球投资者资产配置多样化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