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2021经济下半程研判

我国经济有望向内需拉动的内生性复苏转换

来源: 《中国外汇》2021年第15期 作者:沈建光 编辑:孙艳芳
展望下半年,全球疫苗接种的加速推进或将带动海外生产逐步修复,依靠外需拉动的中国经济有望向内需拉动的内生性复苏转换。稳增长仍是下半年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面临国内外疫情局部反复、国内经济复苏有待稳固、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以及疫后需要稳定杠杆率等诸多现实问题。宏观政策针对上述问题,及时应对,效果显著。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9%,呈现持续稳定恢复态势;两年平均增长5.5%,接近潜在经济增速。分项来看,出口和房地产依然是上半年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撑,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复苏相对缓慢。

展望下半年,全球疫苗接种加速推进或将带动海外生产逐步修复,依靠外需拉动的中国经济有望向内需拉动的内生性复苏转换。同时,房地产投资面临政策约束或将高位回落,但伴随着疫情防控的有序推进,国内服务业恢复有望加快;而伴随着降低实体成本,包括降准措施的出台,则预示制造业企业投资可能得到支撑。当然,在发达国家新货币理论悄然实践的背景下,全球通胀中枢或显著抬升,对输入型通胀风险仍需保持关注。下半年,在基数抬升的背景下,预计我国GDP增速或降至6%以下,全年GDP增速在8.5%左右。

中国产业链优势凸显,但下半年基数抬升或致边际放缓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出口和房地产投资就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出口方面,疫情暴发前,受中美经贸摩擦等方面的影响,表现相对低迷;而疫情之后,发达经济体大规模刺激带动需求恢复,叠加我国生产侧的恢复领先全球,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凸显,出口反而成为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4—6月,以美元计的出口同比增长分别高达32.2%、27.8%和32.2%,超出市场预期,且出口品类逐步从耐用品(居家、地产相关等)向非耐用消费品(箱包、鞋靴等)和资本品(机械、运输设备等)切换。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净出口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9.1%,保持在历史高位区间。

不过,考虑到全球复苏主线从可贸易的商品转向不可贸易的服务、疫苗接种推进带动海外(特别是新兴市场)生产趋于修复,再叠加基数效应的影响,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将出现回落,前景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作为前瞻指标的PMI新出口订单指数,5、6月分别为48.3%和48.1%,已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

农民工就业市场稳步恢复,消费内生增长动力有所增强

受疫情带来预期不稳的影响,上半年居民消费与制造业投资的恢复相对滞后,迟迟未能接棒出口和地产。消费方面,由于疫情导致收入分化加剧、居民储蓄增加、消费场景受限,消费恢复节奏较为缓慢。具体来看,一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不同群体收入的分化,中低收入群体遭受更大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6月,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增长(7.4%)与其中位数累计同比增长(5.9%)的差距继续扩大。二是出于对就业和收入不确定性的担忧,居民储蓄意愿抬升,压制消费意愿。央行调查指标显示,二季度居民储蓄意愿维持在49.4%的高位,消费意愿仅为25.1%。三是局部地区疫情反复以及居民消费场景受限,使得服务消费复苏乏力。1—6月社零总额两年平均同比增长4.4%,其中商品消费增长4.9%,而表征服务消费的餐饮收入增速降至-0.1%。

展望下半年,伴随着经济稳步修复,以及对低收入群体定向支持力度加大和服务业消费的逐步恢复,居民消费将延续修复。特别是农民工就业好转将带动低收入人群消费回暖。例如,二季度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8亿人,已基本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月均收入两年平均增速回升至4.7%;二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3%,两年平均增长4.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且提升幅度高于城镇1.3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高位回落,制造业企业信心稳步修复

房地产是拉动本轮经济复苏另一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韧性十足,两年平均增速高达8.3%。但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针对房企融资的“三条红线”等监管政策接连出台,房企融资压力显著增加,不得不通过“减少增量(拿地、新开工)、消化存量(竣工)”的方式予以应对。上半年,土地购置面积、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2021年房地产投资相关同比数据均采用两年平均增速)仅为-6.5%和-2.0%,而竣工面积累计同比达到6.1%(6月当月同比接近25%)。

不过,从最新数据看,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房企资金来源当月同比分别降至4.8%和8.5%,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也降至7.2%(去年5月以来的低点)。一旦房地产销售景气度开始降温,融资新规对于投资的影响将更加突出,再加上新开工等领先指标的回落以及土地购置费的拉动趋弱,预计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将承压回落。

而从制造业投资来看,上半年国内制造业企业投资回升速度不及预期,与企业利润高增、产能利用率高企以及政策支持加码似乎有所矛盾。在笔者看来,可能有三点原因制约了企业投资信心:一是疫后外需成为制造业生产和投资的重要拉动,但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相对疲软的国内需求,企业扩大资本开支的动力不足;二是今年以来工业品价格大幅走高,成本冲击加剧部分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经营压力,降低了投资信心;三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环保压力的增加也会影响相关企业的投资决策。

不过,6月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两年平均)加速回升至6.0%,发出较为积极的信号,其中医药、电子设备、运输设备、化工等行业增速较快。基于宏观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预计下半年制造业投资将延续回暖态势。

全球通胀中枢上行,关注输入型通胀的持续影响

当前美国通胀持续攀升,年内或将保持高位。今年以来,伴随全球新货币理论的悄然实践,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财政货币高度协同,流动性过剩叠加商品需求扩张,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上行幅度超出预期。6月,美国CPI环比上升0.9%,同比达到5.4%,创2008年6月以来的新高;核心CPI同比更是高达4.5%,创1991年11月以来新高。

尽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美国众议院半年度听证会上解释为“暂时的供应链问题”,并警告不要错误地过早做出反应,但由于疫情好转带动线下经济重启、薪资上涨带来服务业价格上涨压力、房价上涨带动住房成本上升,加上后期芯片等部分行业供应链问题仍然难有显著改善,预期年内美国通胀将进一步扩散,且难有实质性好转。此外,伴随财政赤字货币化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宏观政策操作的新范式,以及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框架(对通胀的容忍度上升),后期全球通胀中枢将有所抬升。

相对来说,我国通胀压力总体可控。5月,受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我国PPI攀升至9%的多年新高;但随着5月国常会后“保供稳价”措施的密集出台,钢材、有色金属等工业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势头有所放缓。6月,PPI同比降至8.8%,结束连续7个月的攀升。另一方面,由于国内需求复苏乏力、宏观政策保持克制以及猪价下跌的对冲,PPI对CPI的传导并不顺畅,致6月CPI降至1.1%、核心CPI持平于0.9%低位,表明国内通胀风险可控。展望下半年,预计PPI将高位回落,幅度温和;CPI则逐步回升,高点在四季度。

下半年稳增长仍是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复苏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依然明显,如区域复苏不平衡、企业复苏不平衡、产业链上下游复苏不平衡、不同群体就业和收入不平衡等。下半年,随着出口和房地产投资的回落,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可能逐步显现。在此背景下,稳增长仍将是政策关注的主要目标。

财政方面,上半年支出力度放缓。1—5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两年平均增速近乎零增长(0.3%),且侧重“三保”(教育、社保就业、卫生健康等)的刚性支出,基建相关分项均为负增长。同时,财政后置特征明显。1—5月,财政支出完成进度(37.8%)显著低于收入进度(48.8%)。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仅为29%,明显低于前两年。下半年预期财政政策将更加注重精准性、有效性,进一步发挥其结构性功效;同时,提升专项债使用效率,进而带动基建投资平稳增长。

货币方面,仍坚持“稳字当头”基调,但注重引导实体经济利率下行。7月9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1万亿元,有助于缓解部分小微企业的经营压力、对冲流动性缺口、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对实体经济形成支持。尽管此次全面降准并不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取向的改变,但是引导资金利率下行的意图明显。后期,在CPI保持温和上涨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稳增长的政策目标。同时,考虑到国内经济恢复尚不稳固、海外整体维持宽松,此前中国也没有大水漫灌,在疫后经济有所起色就考虑退出非常态刺激,所以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保持货币政策稳健确有必要。

综上,下半年中国经济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应当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协同货币和财政工具,增强政策前瞻性,做好跨周期调节,稳固经济的基本盘以及应对可能发生的周期性风险。尤其是针对这一轮受疫情和大宗商品涨价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应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合理运用结构性政策,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长期来看,应进一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新型消费,激发消费活力;同时,鼓励和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推进数字转型、绿色发展和普惠金融,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作者系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