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外汇管理改革

持续推动金融科技在贸易外汇领域的应用

来源: 《中国外汇》2021年第7期 作者:张文武 邱梦圆 隋少骅 编辑:章蔓菁
未来,建议完善并细化贸易外汇领域金融科技应用标准,推动金融数据应用的法制化和市场化运作,并利用大数据技术不断完善对外贸易监管模型和监管规则。

当前,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外汇业务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有力提升了交易信息的数字化和共享水平,对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受制于数据获取、技术标准等限制,金融科技在贸易外汇领域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本文拟结合金融科技在贸易外汇领域的应用现状,就如何摆脱金融科技应用中的掣肘因素,给出相应的分析和建议。

 

金融科技在贸易外汇领域的应用现状

一是科技赋能推动贸易外汇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外汇管理部门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在外汇管理中的运用,建立了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不断丰富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的应用场景。截至目前,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已上线出口应收账款融资、服务贸易税务备案电子化和企业进出口信用信息查询等多种应用场景,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办理融资、跨境支付等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推动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外汇管理部门还积极探索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的监测和分析,在打击虚假贸易和地下钱庄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有力维护了外汇市场的正常秩序。

二是金融科技在贸易融资领域的应用蓬勃发展,成效显著。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具有不可篡改、可信任等特点,能够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融资难”问题,近年来被金融机构广泛应用于贸易融资领域。通过使用政府部门的区块链项目,或联合企业开展区块链应用探索,金融机构在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实践中,一些金融机构通过区块链技术整合物流、仓储、金融等合作方,将外贸企业的进出口数据实时上链,按授权机制高效获取权限内数据,从而更有效地审核贸易背景的真实性,缓解了外贸企业贸易融资难的问题;还有一些金融机构,则与企业联合开展区块链应用研究,将自身的区块链物流金融平台与企业大宗商品供应链仓储物流金融服务平台进行对接,综合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利益各方能够实时跟踪货物状态及货权转移情况,保证货物的安全性和货权的唯一性,有效防范了虚假融资和重复融资。

三是电子化、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涉外收支相关业务审核效率不断提升。在传统涉外收支业务模式下,金融机构对业务的真实性审核往往依赖于大量的纸质单证,审核成本高、效率低。金融科技的深度介入在多个业务领域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实践中,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机构业务审核效率上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过外汇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优化业务办理流程。目前,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已实现与税务部门的对接,上线了服务贸易税务备案信息银行核验功能。这一功能解决了过去纸质备案表和异地备案表无法核验的问题,并将税务备案表平均核验匹配时间缩短至1分钟以内,在显著提高银行业务办理效率的同时,也有效防范了税务备案表被重复使用的风险,进一步便利了境内机构和个人服务贸易对外支付。其二,通过自建电子平台或与相关部门进行平台对接,推动无纸化审核、无纸化通关。例如,一些金融机构上线了国际物流平台,货运代理企业可通过该平台上传发票电子影像资料,经银行审核后完成境内外币海运费支付,而无需逐笔通过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显著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解决了传统货运代理行业经营模式中存在的信息化程度低、运营成本高、服务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还有一些金融机构,则与海关电子口岸“单一窗口”平台进行对接,上线海关税费电子支付功能,进出口企业只需登录“单一窗口”平台,与银行线上签署三方协议后即可支付税款;待税款扣缴、海关核注成功后,货物自动放行,企业无需往返于银行和海关之间,通关效率显著提升。其三,通过银行内部的云平台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操作风险。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已上线外汇云生产,应用共享经济理念,依托互联网技术,以云端协作方式,将复杂、风险较高的业务由前台柜员上收到总分行,由专职人员处理,打破了空间、时间、机构等限制,业务办理时间显著缩短,操作风险也得到有效控制。

 

金融科技运用中面临的掣肘因素

一是数据共享范围有待拓宽,数据获取质量难以保障。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数据为客户画像。但在现有的涉外领域应用过程中,业务数据来源较为单一,数据共享大多仅限于与海关或者税务的特定业务范围,尚不能形成与其他更多部门的更广泛的信息共享机制。一些金融机构为支持中小微涉外企业融资,需要获取企业进出口额等数据,但实践中有时有关部门仅能提供企业进出口额的大概数据范围。出于降低风险的考量,金融机构需要引入信保或其他担保公司实现增信,增加了业务的办理成本。还有一些金融机构,在应用金融科技开展业务的过程中,难以获取底层数据,所获取的数据可能为加工后的数据或根据风控模型得到的企业评分。如何进一步推进与其他部门的数据共享和融合,是金融科技在贸易外汇领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是金融科技的技术标准有待统一。目前,市场主体之间、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接口、数据采集标准和要素不统一,信息共享和处理存在困难。例如,一些金融机构虽与企业合作开展了金融科技的应用,但是标准靠合作方制定,且仅限于合作方内部一个相对较小的封闭环境,无法最大程度发挥金融科技的外溢效应。又例如,各相关部门在开发使用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导致信息割裂,链与链的标准不一,链与链的链接存在困难。此外,一些地方的大数据管理部门虽然拥有涵盖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数据,但对外仅提供基础数据,且需要查询接口,数据采集标准也与外汇管理部门的数据采集标准存在一定差异。面对不同机构间多源异构的外部数据,如何打破数据孤岛、统一金融科技的技术标准,是关系到金融科技应用前景的重要问题。

三是系统开发成本和对接协调成本较高。目前,金融机构在应用金融科技的过程中,为实现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需要付出相应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来调整自身系统、开发系统接口,所支付的成本不仅包括系统的开发费用,还包括与其他部门对接协调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如何降低这些成本,成为不少金融机构在推动金融科技落地应用中的重点关切。

四是数据应用存在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虽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贸易融资、外汇支付等方面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数据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也不容忽视。实践中,金融科技公司在进行大数据分析时,往往需要开展大量的数据搜集、整理和汇集工作,并需将所汇集的大量企业生产经营数据、客户信息等加以集中存储,在客观上增加了数据泄露风险;此外,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在采集、分析涉及企业和个人隐私数据时,也并未考虑数据的隐私及所有权问题,存在数据过度采集和不当使用的风险。如何在数据收集、存储和管理过程中,切实防范数据丢失、盗取和滥用等风险,是金融科技在支持贸易便利化上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关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并细化金融科技应用标准。其一,建议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完善并细化区块链等技术在对外贸易应用中的银行业标准,改变当前标准不统一的现状,规范技术应用及发展。其二,建议通过政府大数据管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建立数据生产方和需求方的对接,增加对数据使用的监督,实现对各类数据的安全使用;对于部分不便于提供原始数据的部门,可以借助于多方计算、API接口等技术,实现数据验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可信。

二是完善金融数据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推动金融数据应用的法制化和市场化运作。其一,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和隐私保护制度。依据《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等,研究制定金融数据安全保护条例,弥补数据隐私保护漏洞。其二,明确数据权益归属。建议尽快通过法律手段明确数据权益归属,建立合法的有偿数据转让市场。其三,探索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相关主管部门应避免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利用数据垄断优势,阻碍市场公平竞争。对此,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降低社会整体成本。

三是深入探索金融科技在外汇管理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在当前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推进、金融机构竞争加剧、金融产品创新与迭代加速的大背景下,建议基于大数据技术,不断完善对外贸易监管模型和监管规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逐步提升模型和规则的有效性,提升监管工作的穿透性、前瞻性和反应速度;同时,依托金融科技持续优化监管思路,强化“事前”监管思维,尝试探索“监管沙盒”在服务创新中的应用。

作者张文武系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行长、外汇局青岛市分局局长

作者邱梦圆、隋少骅单位:外汇局青岛市分局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