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外汇市场的四个“眼见未必为实”

来源: 《中国外汇》2021年第2期 作者:管涛
在任何时期,影响汇率涨跌的因素都同时存在。如果先有观点再找论据,往往容易出现偏差。

202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上涨6.9%,为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最高的年度涨幅,引发市场的广泛讨论。其中,一些观点看似“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以下四个观点即“眼见未必为实”。

观点一,人民币升值将有助于缩小中美经济差距。但其实不然。理论上,进行本外币折算时,若是存量数据,应用期初或期末时点汇率;若是流量数据,则应使用期间平均汇率。鉴此,尽管2020年全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有较大升幅,但年平均汇率(6.8976)与上年(6.8985)基本持平,故人民币升值对于2020年中美两国经济实力对比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同理,不考虑各月出口额分布的不均匀,如果企业收到外汇即结汇,与2020年相比,在汇率上差别也不大(2019和2020年的年均收盘价分别为6.9104和6.8988)。

观点二,我国出口表现强劲,是助推人民币汇率上行的重要因素。这与事实有一定差距。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2020年5月底,人民币汇率创下12年来新低,其所处的二季度,我国本土疫情已得到控制,全产业链供应链复工复产,出口恢复至全球领先,市场份额高达16.7%,环比上升5.6个百分点;而在人民币季度涨幅创历史新高的第三季度,由于当季国际经贸活动逐渐回暖,我国出口市场份额反而降至15.9%,环比回落0.8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进出口顺差不等于涉外收付款顺差。2020年前11个月,贸易涉外收付款顺差较海关进出口顺差少3050亿美元,同比增长49%。同期,企业出口少收款2549亿美元,贡献了前述缺口的84%。出口少收款中,有正常的不收款,如易货贸易,以及来料、来件、来样等加工贸易仅收取加工费等,也有出口后尚未收到的款项。后者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能反映为进口商赊账、贸易信贷资产增加,或出口收入存放境外、境外存款增加,亦或反映在净误差与遗漏负值中(如出口坏账、出口价格高报)。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