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管理实践

以熵权法升级 非现场检查系统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23期 作者:杨岩 编辑:吴梦晗

外汇管理非现场监管工作是依托外汇非现场检查分析系统(以下简称“非现场检查系统”)开展的。该系统是提取异常线索、锁定违规交易主体、确定现场核查对象的重要工具。依托非现场检查系统,外汇管理部门可对海量的数据设置一定的条件,通过特征矩阵、关系图谱、高级查询等功能,有效筛选出异常主体信息。非现场检查系统历经多次升级和完善,对传统的交易模式、常规的违规交易行为具有较好的筛查和预警作用。但随着贸易、投资多样性和便利性的提升,违规交易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也随之上升,给现有的外汇管理非现场监管工作带来了挑战。面对日趋复杂、隐蔽的违规交易行为,外汇管理非现场监管需要在提取异常线索的精准性、展现违规模式的全面性、分析违规主体的关联性等方面进一步加以优化。

非现场检查系统监管的不足

一是虚假贸易背景甄别难。在非现场检查系统中,其主要表现为展现企业违规的差异不充分。在实行特殊贸易差异化管理的地区,退税、补贴是促进贸易增长的常用手段;而个别企业则通过虚构贸易背景、虚开发票,来骗取国家税收优惠或进行资金非法转移。对于此类违规行为,目前的非现场检查系统的特征矩阵标识功能仅能提示企业交易异常,却无法反映企业主体触及每项阈值的异常程度。而触及阈值的程度不同,其危害程度也就不同。因此,更精准地显示异常企业触及阈值的程度非常重要。

二是虚假交易主体甄别难。这在非现场检查系统中主要表现为系统数据采集不完整。检查中发现,利用个人本外币账户或借助他人额度在境外取现的违法行为导致的资金非法跨境流出,呈现发生时间接近、交易金额接近、发卡行集中等特征,且交易发生区域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居多。但在对上述线索筛查时发现,非现场检查系统的数据不完整,一方面,由于银行卡境外交易管理系统中用户身份信息显示不全,影响了筛查效果,导致对境外违规提现行为无法进行确认;另一方面,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和监管信息未能实现跨部门充分共享,导致系统无法精准识别异常主体,交易真伪难以确定。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