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广场
中概股回归路上银行融资的道与术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17期
作者:
编辑:白琳
中概股回归之路蕴藏着巨大的银行融资机会。未来中资银行会在中概股回归融资领域越来越活跃,与中资企业一同上演属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大戏。
中概股私有化并不是新鲜话题。2010年,为应对中概股的做空潮,部分中概股选择了私有化。十年后的春天,一杯咖啡再次引发中概股信用危机,加上美国参议院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使得中概股再次面临低估值、强监管的局面,中概股私有化浪潮或将再次掀起。与十年前不同的是, A股和港股市场已为中概股回归做好了准备。一方面,境内及香港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完善和创新,为中概股回归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中概股已率先回归港交所,为其他中概股回归提供了参考。在中概股回归(包括私有化、拆红筹、转板再上市等环节)中,银行融资以其成本相对较低、资金量充足等优势,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道:中概股回归的银行融资之道
拟私有化的中概股企业经营活动主要在境内,由中资银行或其境外分支机构参与回归过程中的相关融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过去十年中,参与到该类融资的中资商业银行数量不超过10家。中资银行不够活跃的主要原因是对此类业务不熟悉,不了解其融资模式和风险分析方法,不掌握个中之道。
中概股回归相关融资并不是创新产品,而是将商业银行传统融资模式应用于特定场景。无论是中概股私有化融资、拆红筹阶段的融资,还是转板上市前的融资,其内核都是对应股权关系变更而产生的资金需求。因此,其融资实质上与银行熟悉的并购融资并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