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17期 作者:李奇霖 张德礼 编辑:孙艳芳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宏观调控将围绕扩大内需和推动创新这两点进行跨周期设计和调节。这意味着防风险、推动科技创新等长期目标的权重可能会变得更高。

2008年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最近几年更是愈演愈烈。我国外部环境的巨变,是提出“双循环”这一发展新格局的大背景,也让“双循环”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制定宏观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双循环”下宏观调控要考虑的因素

要预判“双循环”新格局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需要了解以往时期外循环对我国经济的积极作用,它至少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打开了全球市场,使我国经济加速崛起。拿与出口直接相关的工业为例,200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全球占比只有5.9%,远低于美国的24.7%和日本的17.2%;而从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到2010年的短短9年里,我国工业增加值规模就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全球占比接近四分之一,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二是融入世界市场,为我国企业创新提供了资金和动力。众所周知,创新活动高风险、高回报。而市场规模越大,企业就越容易积累创新所需的资金,也更有动力去创新,以提高市场份额。全球市场的打开,以及进口产品和技术、代工等因素,加快了我国创新步伐。哈佛大学增长实验室的数据显示,我国出口产品的复杂性指数(可作为衡量产品技术含量的指标),从2000年的全球第39名,提高到2018年的第18名。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