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双循环”的历史韵脚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17期 作者:程实 编辑:孙艳芳
对标1913年前后美国构建起良性“双循环”的核心逻辑,中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升级,料将成为“双循环”的核心动力。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从“双循环”的演进路径来看,2020年的中国与1913年前后的美国呈现出相似的历史韵脚,映射出大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1913年前后美国构建起良性“双循环”的关键

回顾历史,1913年前后,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构建起良性的“双循环”格局,关键是长期聚力并以合理次序推动了“双升级”: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之以方向准确的投资,进而激活消费升级,在供需两端启动“内循环”的自我强化,最后再以“内循环”去重塑“外循环”。

第一,产业升级。笔者认为,“产业升级”这一庞杂的概念,最终可以归结为两大核心问题:一是生产什么;二是如何生产。从这两个维度来看,1913年前后,美国产业体系完成了双重质变。其一,优势产品高附加值化。19世纪,美国在全球产业体系下的比较优势长期停留于低附加值的原材料。但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1900—1913年,美国在全球工业制品领域(当时的高附加值领域)占据了新优势,其工业制品的出口逐步超出原材料出口以及工业制品的进口,显著提升了依托于附加值的贸易盈余,使美国升至全球价值链的头部。其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为了最大化发挥技术进步的红利,这一阶段美国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软、硬层面的同步进化。硬件方面,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当时的先进业态)加速转变,1900—1910年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较1890年大幅提升;软件方面,“福特制”“泰勒制”和流水线迅速普及,以大规模生产方式扩大了美国在高附加值领域的产业优势。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