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资

探路票据市场创新方向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12期 作者:肖小和 王文静 编辑:章蔓菁
未来票据市场的创新应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在丰富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加大金融科技创新力度、挖掘票据支付与投资功能以及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谋求新的突破。

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票据是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有力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票据承兑业务持续增长,一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6.0万亿元,同比上升12.1%;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13.4万亿元,同比上升10.6%。票据承兑余额持续稳定增长,较年初增加6962亿元。由中小微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达70.2%。在当前国内逐步走出新冠疫情冲击、稳步开展复工复产的背景下,票据有望进一步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为进一步拓宽票据市场的发展空间,在资金层面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解忧纾困,未来需要从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产品体系以及金融科技等方面持续加大创新力度。

票据市场的创新发展现状

一是票据市场的创新不断深化。一方面,票据产品体系不断延伸,票据业务不再局限于承兑、贴现、转贴现这几项基础业务,票据池、票据托管、票据资产管理、票据资产证券化等综合增值型产品在票据市场上不断涌现。在标准化票据尝试方面,上海票据交易所(下称“票交所”)借助电子票据平台,于2019年试点创设首期标准化票据,推动票据“非标转标”。2020年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标准化票据的定义、主要参与机构、基础资产、标准化票据创设、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以及监督管理。相较于普通的商业汇票,标准化票据设有统一的登记托管机构,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交易流通,交易品种包括现券、回购、远期,有助于提升票据的流动性,推动消除信用问题对商业汇票融资功能的掣肘,便利中小微企业融资。此外,票据产品回归本源特征凸显,涌现出产业链票据、贸易链票据、供应链票据等全生命周期产品,使得票据流、资金流、信息流更为统一。另一方面,科技赋能票据创新的特点愈发突出,针对企业票据的流转与贴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票交所推出了“票付通”和“贴现通”,通过电子化、线上化手段打通票据流转、票据贴现中的信息壁垒,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票据市场的流通效率。此外,银行、企业等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也加大了创新步伐,推出区块链票据业务、线上贴现业务以及央企“企票通”平台等,推动票据业务创新进一步深化。

二是票据市场的创新仍存在掣肘,阻碍了其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发挥。从法规建设来看,相关法规和制度对票据业务的规定有待进一步明确和统一,与新业务模式的结合也有待加强。目前,市场上对如何理解和适用《票据法》中的“真实交易背景”要求仍有分歧,传统纸质票据模式下的票据背书转让规则与新的电子票据交易模式之间也存在矛盾。从监管情况看,一方面,商业银行、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办理票据业务时所面对的监管政策有所差异,容易引发监管真空与套利问题;另一方面,虽然《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银发〔2016〕224号)规定,除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财务公司以外的、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的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代理加入电票系统,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标准化票据推出后也可以参与票据市场的交易,但由于不同参与主体牵涉到的监管部门不同,实际运行中除银行以外的参与主体在票据市场中的活跃度并不强,客观上制约了票据市场的创新发展。从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资质来看,不同主体在经营管理和风险防控的水平上也有一定的差距,容易造成票据风险在票据链条内的传染和扩散,推升票据市场的整体风险。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