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宽松货币政策常态化与现代货币理论仍有重大区别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11期 作者:张明 编辑:孙艳芳
从当前央行的决策者角色及其关注的目标、财政融资方式及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态度来看,迄今为止的宽松货币政策常态化与现代货币理论之间仍有重大区别。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新一轮的超常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越来越明显,甚至可能成为常态。如果长期不能退出,是否意味着其在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或者变相的方式践行现代货币理论的理念?    

本轮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将会持续相当长时间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影响,全球经济将在2020年陷入深度衰退,其程度甚至会超过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为了稳定金融市场与提振实体经济,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实施了大规模的逆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其中又以极度宽松货币政策(Ultra-Loose Monetary Policy)为代表。这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主要发达国家短期政策性利率或者为负(欧元区与日本),或者为零(美国),或者略高于零(英国);第二,主要发达国家长期国债利率或者为负(欧元区与日本),或者位于0—1%之间(美国与英国);第三,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导致主要发达国家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迅速扩张,如仅在2020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两个月期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就由4.31万亿美元激增至6.98万亿美元。

有理由相信,本轮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中部分措施甚至可能常态化。从历史维度来看,从2008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到2014年美联储退出量宽、2015年年底美联储首次加息,极度宽松货币政策持续了6—7年时间。日本银行与欧洲央行的低利率政策维持的时间则更久。从现实维度看,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将会显著反弹,但考虑到目前疫情演进依然具有不确定性、经济衰退背景下大国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中美经贸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的风险显著上升等因素,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低于目前市场预期。这意味着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即使在2021年也难言会出现显著调整。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