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疫情冲击与减产协议下的油价走势

来源: 《中国外汇》2020年第8期 作者:郭可为 编辑:张美思
减产协议的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且减产协议本身也不足以抵消疫情背景下原油需求大幅萎缩和供过于求的基本面压力。此外,主要产油国相互之间的博弈也不会停止。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更成为市场关注的一大重要问题。3月以来,国际基准布伦特原油(Brent)和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经历了惨烈的暴跌。截至4月12日收盘,布伦特原油期货报32.65美元/桶,较年初下跌33.76美元,跌幅高达50.8%;WTI原油期货报36.26美元/桶,较年初下跌20.53美元,跌幅达36.1%。而3月5日到31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跌幅高达49.31%,WTI原油期货跌幅高达49.19%。可以说,3月国际油价几乎腰斩。而导致3月国际油价暴跌的导火索是以沙特为主导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以俄罗斯为主导的其他非OPEC产油国关于减产谈判的破裂。随后沙特重拳出击,宣布增产降价,开启价格战。而4月13日,第十次OPEC与非OPEC部长级(下称“OPEC+”)特别会议达成了“OPEC+”机制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减产协议。那么,在此背景下,国际原油价格未来走势将会如何?以下笔者将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OPEC+”减产协议引领油价波动

3月5日,由于OPEC与俄罗斯未能就额外减产150万桶/天达成协议,沙特宣布4月原油销售价格下调4—7美元不等。与此同时,沙特还宣布全面增产,4月产量将远超1000万桶/日,甚至可能达到1200万桶/日的记录高位。而俄罗斯随即也宣布,4月1日起不再受减产限制,放开产能。沙特与俄罗斯大打价格战,也导致国际油价在3月连续暴跌。而4月13日,经过长达一周的双边会谈以及为期四天的视频会议,第十次OPEC与非OPEC部长级特别会议达成了“OPEC+”机制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减产协议。

一是“OPEC+”减产协议从2020年5月开始生效,有效期至2022年4月30日,时间跨度为两年,该协议的延期将在2021年12月进行审查。二是减产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20年5月1日至6月30日,每日减产970万桶;第二阶段从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每日减产770万桶:第三阶段从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每日减产580万桶。三是减产份额的计算基准方面,沙特和俄罗斯两国的减产以每日1100万桶为基准,而其他国家的减产则以各自2018年10月的产量为基准。四是第一阶段减产份额的分配方案。“OPEC+”特别会议后并未公布减产的具体细节,但根据之前曝光的信息,俄罗斯和沙特将分别减产250万桶/日;伊拉克将减产106万桶/日;阿联酋将减产72万桶/日;科威特将减产64万桶/日;哈萨克斯坦和尼日利亚将分别减产约40万桶/日。墨西哥只减产10万桶/日。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