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23期 作者:杨盼盼 编辑:孙艳芳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应当帮助全球经济寻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唯有此,才能实现全球经济的真正复苏。

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有13个分论,在其中的“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分论中,明确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举措,并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这一举措的重要发展方向。《决定》提出,要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并使之与包括贸易、投资、技术领域在内的各项政策一同,构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框架层级多、内容丰富且复杂,广泛存在于二十国集团(G20)、各类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以及各国央行等国际组织和经济体之间。为简单说明问题,本文将以全球金融危机后主要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G20为主要分析对象,并尝试回答在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的进程中,如何理解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推进相关协调机制的建设。

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指在政治/主权相互独立的国家之间开展的、与宏观经济政策相关的协调,以使各国在相对封闭独立的情况下,在经济政策决策方面相互提供更多的外部考量。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是因为开展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正在日趋上升,因而在国际经贸事务中将其固定化、机制化的必要性也进一步加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需要各国积极开展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不可避免地经由贸易、投资、金融等多个渠道对别国产生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各类措施和机制避免负面溢出效应,以降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同时,识别、鼓励能够产生正向溢出效应的领域,使得增长的积极影响能够惠及更多国家。反之,如果对“与邻为壑”的负面效应(例如竞争性货币贬值等)不加抑制,则会对各国的经济产生更大的下行压力,甚至带来政治的不稳定性。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训。因此,有必要通过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避免负面的外溢效应,形成开放环境下经济政策的最优决策,保证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增长的可持续性。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