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23期
作者:
编辑:孙艳芳
如果只有经济停滞的“结论”而没有以潜在的经济增长作为参照,这样的“逻辑”恐怕失之简单,甚至是一种偏执。
中国经济下行是不争的事实。官方对此并不讳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预测,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值将略高于6%,而2020年将略低于6%。有人预言,未来中国经济增速还会下台阶,不久就可能见到5%、4%甚至3%。这加重了市场的看空情绪,“滞胀”或“类滞胀”的概念甚嚣尘上。
潜在GDP与潜在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
首先,如果一个经济体经济增长在5%—6%、通货膨胀在3%—4%,且连续十多年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名列前茅,那么,相信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体,包括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都会对这种“滞胀”举双手欢迎。其次,正如汇率的高估还是低估是指市场汇率相对于均衡汇率的偏离,而非上升就是高估下跌就是低估,直接将经济放缓视同经济停滞,恐怕也有失严谨,甚至有违常识。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经济体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商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潜在GDP则是指一个经济体充分利用其生产要素能够生产出的GDP。由于生产要素中机器、设备、土地等是否被充分利用难以测算,而劳动力被利用的状况则较为容易计算,因此,潜在GDP也被定义为充分就业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当劳动力资源被充分利用即实现充分就业以后,也意味着其他生产要素也被充分利用;而如果经济中存在严重失业,也一定意味着其他生产要素存在大量闲置。潜在GDP的增加就是潜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