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
穿透虚假贸易融资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16期
作者:
虚假贸易融资监管,以正向解决企业融资困境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落实穿透式监管理念,加强对银行的监督和指导,以更好地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
2019年7月曝出的诺亚财富“踩雷”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承兴国际伪造京东应收账款套取34亿元资金,把供应链金融推到了风口浪尖。银保监会迅速出台《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办发〔2019〕155号),意在加强风险防控,严防虚假交易、虚假融资。这一事件也迅速引发了金融业,包括银行业对风险控制的警醒与反思。
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一度是虚假案件高发领域。当经济不景气、企业资金周转存在困难之时,亦或当国内外汇差、利差有利可图之际,一些通过欺诈手段骗取银行资金非法获利的虚假贸易融资行为就会涌现出来;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银行也未能很好地履行真实性审核职责,助长了该类虚假、欺骗性交易的发生。由此,埋下了一系列金融风险隐患。
从2013年的上海钢贸案到2014年的青岛港“德正”事件,虚假贸易融资案件屡禁不止。外汇局于2013年12月出台《关于完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3〕44号),并开展了一系列打击虚假转口贸易的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违规企业的不法行为,整治了行业乱象。
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查处企业虚假贸易融资案件179起,涉及违规金额合计17.4亿美元,共处罚款2.36亿元人民币。其中,转口贸易业务(含离岸转手买卖)属风险高发领域,案件数及涉案金额占比分别高达45.8%和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