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洞悉东盟地区国际基建项目的风险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16期
编辑:王亚亚
由于涉及大量资金、严格的政府审查及众多利益相关者,东盟域内复杂的基建设施项目,常被看作是法律雷区。对此,中企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风险管理。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又称东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诞生之地,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优先方向和重要伙伴。近两年来,该地区人口和经济正在高速增长,中国-东盟经贸往来也更为密切。据中国驻东盟大使黄溪连表示,近两年,中国-东盟贸易额稳步上升,2018年达到5878亿美元,2019年上半年达2918.5亿美元,已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东盟基建行业近几年也取得跨越式发展。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从2016年到2030年,该地区来自于能源、道路、铁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将高达2.8万亿美元至3.1万亿美元。按此计算,东盟区域内的基建行业的投资需求将达到每年1840亿—2100亿美元。而这一旺盛的投资需求也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东盟地区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并逐渐从单纯的工程总承包(EPC)发展到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一体化(BOT)发展。由于涉及大量资金、严格的政府审查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东盟区域复杂的基础设施项目常被看作法律雷区,很多这类的大型项目也曾引发重大纠纷。对此,中国企业一方面要把握市场机遇,积极参与东盟市场的基建发展;另一方面,鉴于东盟域内项目管理的日趋复杂,中企也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