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出清在午时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16期 作者:管清友
这场金融大出清已经过半,而我们没有失守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中国经济依然有很多好牌可以打。我们在做好最坏准备的同时,将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以2014年打破刚兑为前奏,从2016年年中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提出“抑制资产泡沫”开始,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大出清。我们要做的是在不破坏中国经济系统性稳定的前提下,悄无声息地把过去十年金融自由化埋下的“雷”一个个拆掉。这是一个大的挑战,因为当前中国既要出清国内的金融泡沫和过剩产能,也要顶住外部贸易摩擦的冲击。而如果用“十二时辰”来描述这场金融出清,也许当前我们已处于一天的中间点——“午时”,即上午11点到下午1点的时间。

往前回溯,2014年既是新一轮货币政策宽松的起点,也是这场出清的前奏,算是十二时辰的“子时”。因为在这一年,刚性兑付时代正式终结。有两个代表性事件:一是中诚信托30亿元“诚至金开1号”未能按期兑付,拉开了信托违约的序幕;二是债券市场进入“违约元年”,首次出现实质性违约,主要是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人违约。

2015年算是“丑时”。上半年大家可能还沉浸在股票市场暴涨的狂欢中,6月份就出现了“股灾”;接着,P2P出现第一波“爆雷”跑路潮,e租宝、泛亚、金赛银基金等大事件相继曝光。债券违约也开始进入常态化阶段,天威集团成为首家发生违约的国有企业。

2016年算是“寅时”,债券违约的“盖子”被揭开。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启动,开始对房地产严加调控;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上游行业景气度下降,在去杠杆和年底资金紧张的叠加影响下,国债期货一度跌停,过剩产能行业违约事件集中爆发,甚至出现了连环违约,导致了“债灾”。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