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成本底”与“政策顶”之间的国际油价走势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12期 作者:张强 编辑:张美思
美国及“OPEC+”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都倾向于使油价保持在“成本底”和“政策顶”之间。一旦超出这个区间,各方就可能出手干预。

2019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一直备受瞩目。年初至4月中旬,国际原油价格强势上涨,但随后转为弱势,特别是5月以来持续走低,引发市场关注。以下,笔者将结合原油的供需基本面情况,以及近几年原油价格的历史走势,对近期油价波动背后的因素以及未来走势进行分析与展望。

供给端各方博弈,油价有“成本底”和“政策顶”

原油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其价格从根本上还是由供需关系来主导。国际原油的需求与国际宏观经济增速息息相关,相对更为长期和稳定;相对而言,油价对供给的弹性却非常大,短期变化迅速。整体来看,当前原油供需呈弱平衡状态,且供给端作用更为显著。在全球的原油供给版图中,美国、沙特和俄罗斯三大产油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而作为OPEC最主要成员的沙特和非OPEC成员的俄罗斯又在原油产量调控上建立了“OPEC+”联盟(OPEC成员国和俄罗斯等组成的减产联盟)。

正是由于原油供给的三足鼎立格局,国际原油市场上呈现出供给端“四两拨千斤”的动态。美国和“OPEC+”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从近三年的情况看,美国和“OPEC+”的频繁动作使得原油价格走势一波三折。先是“OPEC+”联合减产和中东地缘政治因素推动国际油价从2017年3月份的低点一直上涨到2018年10月份的高点,涨幅接近40美元/桶。之后,“OPEC+”增产、美国原油库存大增等因素又导致2018年四季度原油价格大幅下跌。2019年一季度,“OPEC+”再次减产又一次推动油价上涨,而二季度以来油价的大幅下跌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产量增加和高企的库存。从数据来看,2017年“OPEC+”减产120万桶/日,相对于近10000万桶/日的需求来看,占比仅有1.2%。也就是说原油供给端1%左右的变动便推动了油价从2017年至2018年上涨了近40美元/桶。这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