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专栏

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

来源: 《中国外汇》2018年第20期 作者:管清友
未来,在供给侧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有序稳妥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管清友 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
 
自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和 “降成本、补短板”同步推进,至今已两年有余。其初衷是在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淘汰落后产能,释放宝贵的要素资源,引导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实现市场出清。

在多种举措配合作用下,供给侧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经济总体稳中向好:经济增长平稳、物价温和、就业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从中观层面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8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54.3%,高于第二产业13.9个百分点,且增速比第二产业快1.5个百分点;在总量优化的基础上,还出现了消费新动力逐渐形成、新消费蓬勃发展、新经济快速增长这三大亮点。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利润显著改善:得益于“三去一降一补”,工业企业,尤其是中上游中大型工业企业的基本面向好,利润显著改善,无效产能被压缩、工业品价格反弹、产能利用率提升。   

但不可否认的是,基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当前仍存在以下亟待改进的几个问题。

一是房地产市场风险。许多“一刀切”的房地产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动性涌向房地产。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库存并未被有效消化,大量资金仍流向库存并不高但投资价值较大的一、二线城市,推动核心城市房价暴涨。

二是行政去产能叠加环保常态化推动中上游产品价格上行,侵蚀下游利润。去产能主要针对煤炭、钢铁等传统重化工业过剩领域,通常以限制工作日、控制生产时间、设定产能上限等行政方式去产能,同时叠加环保督查政策等因素,导致产量受限,供给急剧减少,中上游原材料由于供不应求价格维持高位。

三是国有企业受益于去产能,垄断溢价明显,对民营企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国企大多集中于工业垄断程度较高的中上游,掌握重要的上游原料和中间品,行业集中度较高、议价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可享受去产能带来的垄断溢价,利润大幅增厚;而民营企业在中上游行业的市场份额则被行政化的去产能措施“挤出”,不少民企持续亏损后退出或被兼并重组,导致国进民退。

四是以“紧货币+强监管”组合加速金融去杠杆,客观上加剧了资本市场波动。在流动性偏紧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处于低位,导致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汇市、债市、股市接连剧烈调整,不利于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五是金融风险加速暴露,金融违约事件接连显现。本轮金融监管力度空前,让金融机构、企业和投资者都始料不及,出现了流动性急剧收缩、市场利率抬升、金融业态规范收缩、金融案件增多、违约事件频发等情况,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出现闪崩、债券违约事件频发、P2P平台频繁爆雷等引发关注。

六是企业融资环境恶化。在当前金融强监管的大环境下,新的融资方式尚未形成,企业融资环境出现一定恶化: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成本抬升。

七是地方政府债务规范力度加大,显性债务可控,隐性债务风险凸显。由于政府债券作为唯一可行的“前门”并没有开多大的口子,再加上地方平台融资职能被剥离,地方融资渠道受限,不少地方政府假借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通过违法违规提供担保、明股实债、回购兜底等方式变相举债,导致隐性债务风险集聚。

八是实体企业成本依旧高企,市场活力尚未被有效激发。除了房价上涨导致企业租金上升、中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传导至下游原材料成本上升和金融去杠杆流动性收缩推升企业融资成本外,被寄予厚望的降税降费力度也不及预期,企业获得感不足,未能真正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营改增”后不少企业税费不降反增。

针对上述情况,未来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有序稳妥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