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中国国际收支改善的结构与原因

来源: 《中国外汇》2018年第8期 作者:张明
2017年,中国国际收支得到显著改善,但同时也存在隐忧。2018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仍面临不确定性。

2018年3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17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的国际收支数据。从数据看,2017年的国际收支相较2015年、2016年有了明显改善。其中,变化最明显的的是用来刻画资本流动的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该账户从2014年第二季度至2016年第四季度,曾连续11个季度逆差,而在2017年的四个季度则全部为正,资本持续净流出的局面基本扭转。

2017年,中国重新出现了经常账户顺差(1649亿美元)与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顺差(1486亿美元)的双顺差格局。其直接结果是国际储备重新上升。国际收支表口径的外汇储备在2015年与2016年分别减少了3423亿美元与4487亿美元,而在2017年则增加了930亿美元(除第一季度缩水外,后三个季度均持续增长)。

2016年,中国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的三个分项——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与其他投资均出现逆差(分别为-417亿美元、-523亿美元与-3167亿美元),而2017年均实现顺差(分别为663亿美元、74亿美元与744亿美元)。从规模看,中国国际收支改善的关键首先是其他投资项的由负转正,其次是直接投资。

2017年,其他投资项的资产方由2016年的-3499亿美元下降至-769亿美元,表明中国对外提供的跨境信贷在明显收缩。其中收缩最大的三个子项按照重要性排序分别为其他应收款(收缩935亿美元)、贸易信贷(收缩814亿美元)与贷款(收缩705亿美元)。同时,其他投资项的负债方余额则由2016年的332亿美元上升至1513亿美元,表明外国对中国提供的跨境信贷显著增加。其中,上升得最快的两个子项分别为货币与存款(964亿美元)以及贷款(669亿美元)。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