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中国外贸国别和产品的结构变化

来源: 《中国外汇》2018年第5期 作者:崔晓敏 肖立晟 编辑:孙艳芳
尽管危机后中国外贸总体走势不尽如人意,但若从国别和产品层面对中国外贸结构进行拆分,则可发现,其中也发生了贸易伙伴构成优化、市场重要性提升及外贸产品结构升级等积极变化。

纵观1996—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变化可以发现:1999—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发展,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9.9%和21.5%;而在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外贸易则呈现持续走低的趋势,2015—2016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尽管2017年中国进出口大幅回暖,但多数研究机构和学者依然对2018年中国外贸增速继续回升持保留态度。

虽然危机后中国外贸总体走势不尽如人意,但若进一步从国别和产品层面对中国外贸结构进行拆分,可发现三点积极变化:第一,中国贸易伙伴组成更加多元化,新兴市场的作用逐步凸显;第二,中国市场对贸易伙伴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第三,从出口的产品结构看,技术密集型制造品出口逐渐成为主体,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和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产品的地位有所削弱。

中国贸易伙伴构成优化

无论是从出口还是从进口看,中国贸易伙伴组成都更加多元化,发达市场中与日本的贸易比重持续下滑,而东盟等新兴市场的作用则逐步凸显。2008—2011年,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对欧盟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例为20%左右;2011—2012年,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一比例快速下调到15%左右。2012—2017年,美国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同期,中国对东盟出口和进口份额也均明显提高,出口份额从2011的8.6%提高至2017年的12.2%,进口份额则在2008—2017年提高了1.8%。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后,中国对日出口和进口的份额均持续走低,累计下滑了约13个百分点。中国与韩国的贸易份额变动不大。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