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加值贸易核算法看中美贸易失衡
过去几十年,中美双边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美双边贸易更是得到快速发展,中美贸易顺差也由此不断扩大。中美贸易失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融入全球价值链,特别是深入参与亚太地区价值链,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后,才逐步由逆差演变为顺差的,且顺差不断扩大。借助于增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 Added)核算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测度中美贸易失衡的真实程度,使人们对于两国贸易利得产生本质的认识和深层次的理解。厘清中美贸易顺差的真实程度,也有助于中美经贸关系更加积极地向前发展。
传统贸易统计下的中美贸易失衡
近些年来,美中双边贸易赤字不断扩大,并成为十分敏感问题,也影响到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实际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一直是逆差。此后,随着中国深入参与亚太地区的供应链体系,加工贸易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中国逐渐成为美国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加工制造基地;而美国则成为总部服务的提供者和中国出口的最终商品的消费者。伴随美国与中国在供应链上下游经贸关系的不断演进,中美贸易盈余在1993年出现逆转,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超过其来自于美国的进口,中美贸易开始表现为顺差。特别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美贸易顺差更是一路飙升,直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虽然危机后的2009年有所下降,但之后又开始明显递增。在这一进程中,中美出口贸易顺差从1995年的90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近2600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28倍之多。
对此,一个必须要加以澄清的问题是,中美之间贸易顺差之所以不断扩大,对跨境贸易的重复核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传统的对出口贸易的统计中,包含着大量第三国生产的可交易的中间产品。而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中,就包含大量这些中间产品的出口量。因此,只有把这些进口中间产品从中国的出口统计中剥离出来,才能还原中美贸易顺差的真实程度,看清两国贸易利得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