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企业“出海”折戟的应对
2016年6月9日,美国私营铁路公司突然单方面宣布,不再与中国铁路国际(美国)有限公司合作修建“洛杉矶——拉斯维加斯”高速铁路,双方在2015年9月签署的合作协议被搁浅。虽然高铁已经成为我国高端制造“走出去”的新名片,但我国高铁在国际市场上受阻的案例并不少见。这也折射出我国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国际工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我国工程企业“出海”频频折戟。
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的困境
中美高铁项目并不是我国首个高铁“出海”受阻项目。在此之前,由中国铁建牵头的国际联合体于2014年11月4日中标墨西哥高铁项目,由于外界质疑和墨西哥反对党的施压,中标后3天被撤销。2015年1月14日,墨西哥重启该项目招标,中国铁建再次竞标,可是16天后,墨西哥官方再次改变主意,无限期搁置高铁项目。再如中国在拉美承建的蒂纳科——阿纳科铁路,受累于国际原油价格大跌,委内瑞拉经济濒临崩溃导致高铁资金断链,使其沦为“烂尾”工程。与此类似,中建美国公司深陷“巴哈马”度假村项目泥潭,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难言顺风顺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治风险、标准限制、竞争强劲、保护主义、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具有周期较长、政治风险高发的特点,且担保方式多为主权担保,工程企业“出海”会频受政治因素的干扰。特别在国外多党执政的政治环境中,难以保证这些工程项目不受多党政治博弈和政党轮替的影响。例如中美高铁项目受挫很可能是美国政党之间利益分歧的结果,美国西部快线公司强烈质疑“华盛顿特区的决策者们是否有勇气和高瞻远瞩来支持高铁项目”,其矛头直指在项目背后搅局的美国共和党。中国在泰国的“高铁换大米”项目,也因泰国前总理英拉遭遇政变,军政府操纵泰国宪法法院判决已获国会通过的高铁项目违宪,导致项目一再生变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