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热点

应对汇率波动之挑战

来源: 《中国外汇》2016年第2期 作者:黄海 编辑:王亚亚
面对汇率双向宽幅波动带来的挑战,中国企业需要动态管理企业融资结构、投资安排,同时集中化管理全球流动性和多货币、跨市场的匹配风险。

2015年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的分化造成了国际货币市场的剧烈动荡。在进入2016年的岁末年初之际,人民币汇率也走出了宽幅震荡行情。与以往相比,此波行情振幅与波动率均明显上升,方向也由以前的单边走势转变为双向波动,不可预测性大大增加。未来,企业要更趋理性地看待汇率波动并及时做好风险防范。

 

双向宽幅波动到来

自2015年以来,国内与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均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从国际来看,外围市场分化加剧:美国就业改善,经济持续复苏,美联储也在2015年12月完成了近10年来的首次加息;而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消费信心止步不前,通缩风险加剧,欧洲央行面临继续扩大量化宽松的压力。受外需疲弱及能源、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的影响,新兴市场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挑战。

从国内来看,产能过剩、债务率过高及内外需不振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GDP增速降至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CPI涨幅也创出自2009年以来的六年新低,PPI降幅毫无改善,工业部门通缩形势严峻。央行多轮降息、降准并未显著改善企业融资环境,货币政策有待进一步宽松。

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的分化造成了国际货币市场的剧烈动荡:2015年以来美元持续走强;受困于不同原因,欧元、日元及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均大幅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从2015年年初最低的6.2附近跌至目前的6.6附近,跌幅近7%。与以往相比,此波行情振幅与波动率均明显上升,方向也由以前的单边走势转变为双向波动,不可预测性大大增加。这一方面是国内经济增长率下滑、中美利差缩小带来一定的资金流出;另一方面,也是央行进一步放开汇率管制、推进人民币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结果。其中,为解决过去一段时间中间价与市场汇率持续偏离的问题,2015年央行实行了“8·11”汇改,完善了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在每日开盘前提供中间价报价时,要在参考上日收盘汇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及国际主要货币隔夜汇率变化。此项改革把确定中间价的主导权交给了市场。“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在两个交易日内贬值超过3%,央行称此举“一次性”释放了人民币长期坚挺造成的贬值压力,汇率已达到相对均衡水平,不存在长期贬值趋势。另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自贸区扩容、政策试点稳步推进。2015年底,人民币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开始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将人民币主要挂钩美元的双边汇率转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增加了汇率的透明度。2016年开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阶梯式下行,仅一周时间贬值1.6%。预计未来人民币将继续维持双向宽幅波动态势。

 

避险工具更加丰富

目前,国内企业除了即期外汇交易外,还越来越多地使用了外汇远期、掉期及期权(组合)等多种工具对外汇敞口进行汇率保值。值得一提的是,监管已逐渐放开了企业进行外汇期权等复杂衍生品交易的限制:2011年2月,外汇局发文允许银行对企业客户开办买入外汇看涨或看跌欧式期权业务,但不得办理客户卖出期权业务(除对已买入的期权进行反向平仓外);2011年11月,外汇局又推出外汇看跌和看涨两类风险逆转期权组合业务,丰富了人民币期权业务的范畴;2014年8月开始,外汇局放宽了企业开展人民币外汇期权业务,银行可根据企业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客户办理包括两个或多个期权的组合业务。此举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外汇避险工具,促进了套期保值市场发展。至此,与国际外汇市场相比,国内外汇市场汇率避险工具已基本齐备,企业进行汇率保值操作有了更多的工具可供选择。

根据外汇局的数据和市场反应,目前企业在汇率避险操作上,已经改变了过去单边交易策略,衍生产品交易趋于活跃,其限制放开后呈井喷态势。这既放映了市场的自主性调整,也显示了政策支持的效果。传统避险工具如外汇远期、掉期可以直接根据当前市场价格锁定未来外汇成本,消除了不确定性。与之相比,外汇期权和期权组合产品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进行外汇风险对冲的灵活性,客户可以从自身对相关风险和收益的看法出发,采取多样化的交易策略,进行合理配比。此外,从2016年1月起,央行还延长了银行间外汇交易时间至23:30,并进一步引入合格境外主体。此举丰富了境内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拓宽了境内外市场主体的交易渠道,有利于促成境内外一致的人民币汇率,使外汇市场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以及“一带一路”等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去”,客户对于人民币汇率避险工具的需求随之迅速增长。而不断放开的政策顺应了市场的发展,给境内企业管理财务风险提供了更多的金融工具选择;同时,鼓励银行进行创新,开展包括人民币组合式期权在内的多元化业务,满足了市场需求。

2015年以来,国内各个自贸区都陆续推出了一些金融创新措施,便利了人民币资金的流出流入。建议今后在继续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支持离岸人民币中心发展的同时,监管部门能够引入更多的合格参与者加入国内人民币避险产品市场,如跨国公司总部或资金中心。这样做,一方面可提高人民币衍生品的流动性,促进境内外市场价差的缩窄;另一方面,在确保实需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进一步活跃国内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使市场价格发现机制更加成熟完善,从而为加强人民币的国际定价权和有效抵抗市场投机炒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风险管理日趋成熟

整体来看,我国自2005年推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汇率避险工具逐渐完善、市场参与主体日益丰富、银行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理念也日趋成熟,市场各参与主体已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所产生的外币收支、外币债务及海外投资并购等方面,均会面临外汇风险,而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又增加了企业经营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外汇保值产品的丰富和市场活跃度的提升,可促使企业更加理性地对待外汇敞口。对比以前人民币对美元单边升值的市场,现在汇率双向波动更加明显、方向更难预测,受政策突变、市场黑天鹅事件等影响也更大。例如,在人民币单边升值时期,很多企业采取了只对外汇收入做远期结汇而不对外汇支出做远期购汇的单边交易策略;又由于美元利率较低,不少企业借入美元外债进行融资,却因人民币不断走强,而不愿意用远期或期权购汇锁定还款时的外汇风险(即“裸贷”)。这些企业在2015年人民币结束单边升值走势之后,均面临巨大的亏损风险,债务成本骤然增加。与之对比,过去两年,不少进行外债套保的企业已经享受到了外汇避险的收益,并得以在此波汇率的波动中全身而退。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已开始重视外汇衍生合约的套期保值功能。面对当前不可预测的汇率波动,单纯通过与市场对赌或套利投机获益的企业在逐渐减少,而更多的企业则在正确使用外汇衍生工具的避险功能,以帮助企业规避汇率的不可预测性及不确定性,使企业能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较为擅长的主业经营。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国内企业在企业风险管理、投融资战略、财务制度等方面也逐渐与国际接轨。以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为例。为应对国内外监管、外部审计和信用评级要求,许多世界500强跨国企业都有一套国际通行的从风险发现量化到套保评估、报表风险管理的方法。风险识别发现后,通过一系列如汇率敏感性测试和市场波动压力测试等方法,对风险管理工具进行评估选择,辅以适当的内部控制机制,并使用套保会计将保值合约的市值变动恰当合规地反映在财务报表中,避险范围包含现金流风险、报表换算风险等。这种制度管理的流程化,可以有效降低运营风险,保证企业有序、高效地运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发展成大型的跨国企业和行业龙头,更需要动态管理企业融资结构、投资安排,集中化管理全球流动性和多货币、跨市场的匹配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也需要借鉴更多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和实例,以便适应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市场和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作者系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环球资本市场亚太区中国业务发展总经理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