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调结构要因势利导-专访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

发布:2013-04-11 09:25 来源: 《中国外汇》2013年第7期
鲁政委提示,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初级阶段,银行业在努力增加非利息收入的同时,还要防控利息收入的下降。

2012年,人民银行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并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这是央行自200410月决定存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动、贷款利率下限为基础利率的0.9倍之后,对利率市场化的再次探索。利率市场化的本质是金融市场化。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息差的收窄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银行业务如何“调结构”以应对净息差缩水的困境呢?普遍的观点是,应改变现有盈利模式,大力开拓以非利息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中间业务。事实果真如此吗?为此记者采访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他单刀直入:看似合理的逻辑往往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鲁政委说,虽然监管层和经营者一再强调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如2007年银监会就提出了银行业应提高中间收入的比重,并提出了详细目标,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目前中国银行业依然以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为主。201212家上市银行的息差收入占比高达80%左右。所以他提醒银行业,在努力增加非利息收入的同时,还要防控利息收入下降。

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鲁政委认为,虽然各行中间业务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但其实很大部分还是利差的置换——名为中间业务,实为资产负债业务的附属工具。银行优化收入结构,真正动力还是来源于市场需求:当客户需求多元化时,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不用外界推动也会趋于多元。而目前推动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的生存压力和需求动力均不足。

但这并不表明可以不发展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改变了货币资金价格的形成机制,已直接影响到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同时也使银行业直面经营竞争。他想强调的是,银行的规模不同,净息差收窄的程度和节奏也不会一样,因此,中国银行业的转型其实转的是不同的“型”。就大型银行而言,一方面,已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证券、保险、租赁等金融牌照,综合经营的平台更容易搭建;另一方面,其客户群体相对高端,需要的金融服务也会比较多,因此大型银行可以通过提高综合化经营的水平推动收入来源多元化,以此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差收窄的冲击。而对于中、小型银行而言,因为盘子小、客户少,投行业务很难取得持续的业务收入,所以提高中间业务占比,并非是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最佳途径。但如果中小银行能够保持贷款的议价能力,则能相对有效地抵御净息差收窄的压力。实际上,由于中小银行的客户主要是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脱媒”能力有限,缺乏其他替代的融资渠道,从而有助于维持中小银行在贷款上的较强议价能力。从这个角度讲,面对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收窄的局面,中小银行未必就处于最不利的地位。

C =《中国外汇》 L = 鲁政委

C:利息收入是目前国内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那么在利率市场化的初始阶段,这种收入结构会发生哪些变化?

L:利率市场化初始阶段一般都会出现净息差收窄,这一点在已经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均得到了验证。从资金需求方看,我国的主要行业、重大企业均以国资为主,利率市场化使这些传统的主要信贷需求者对借贷利率更为敏感,遂开始从股市、债市等融资渠道获取资金,银行在信贷上的议价能力会受到削弱;而从资金供给方看,随着其他金融机构如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的迅速成长,对银行资金来源的分流压力日益加大。

C:现阶段,如何能在增加非利息收入的同时,防止利息收入的下降?

L:由于经济放缓,大项目、大客户贷款需求将相对减少。所以,银行要改变传统“贷长、贷大”的信贷模式,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事实上,随着客户规模的不断下移,发展中小微企业一直是银行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银行可通过

融资方式、抵押担保等方式来降低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的数据库,并将此作为控制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如果国家能够建立起覆盖更为全面的征信系统数据库,将能够更为有效地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除小微企业外,零售业也是银行目前具有定价权的领域。

C:中国银行业如何运用自身优势或特点,走出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L:在现阶段,大型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仍应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中心,投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只能作为补充。从非利息收入结构看,传统的结算与清算手续费、代理业务手续费、银行卡手续费依然是主要的非利息收入来源。新兴业务收入如顾问和咨询费、理财产品业务收入等,对非利息收入的贡献也较高。这些都是大型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重点。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认清正确的发展路径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中间业务中,结算类业务多以存款客户为基础,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则以贷款客户为基础,中、小银行和大银行相比没有竞争优势,因此代理类、咨询类和银行卡类业务理应成为中小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重中之重。

C:除了有效需求不足外,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还存在哪些困难?

L:以美国银行业为例,中间业务收入的来源中占比最高的前六项依次是:存款账户服务费;信托;资产证券化净收益;交易账户的所得和收费;投行、财务顾问、经纪、担保等费用和佣金、贷款转让净收入。但这一中间业务发展路径对于我国银行业并不现实:居民储蓄虽居高不下,但通过存款账户难以产生更多收入;对于信托,银行业如不借助于信托公司、自身是无法独立完成信托业务的;资产证券化目前在我国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资产证券化净收益这一块银行暂时还无法获得;而交易账户的所得和收费,由于绝大多数金融产品的交易都不够发达,导致银行重投资、轻交易,且市场不活跃和避险工具的缺乏也造成客户缺乏避险动力,代客交易无法形成气候。与国内银行仅仅能够做些银行间市场的债券承分销相比,美国的银行则可覆盖包括债券、股票等在内的所有金融市场。即便仅仅局限于债券市场,其规模也远比股票市场规模大,债券的品种也比国内丰富。

C:通过中外中间业务对比,我们是不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中间业务的发展还是要倚靠金融市场发展的全面深化?

L:我认为是这样。目前我国股市、银行贷款和债券这三大主要资金供给来源中,银行贷款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且其规模远远将其他两者甩在了后面。这样的市场结构必然会制约银行的多元化发展。也就是说,资本、债券市场不发展,银行的多元化发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间业务的发展确实要倚靠金融市场发展的全面深化。但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化,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也必须要及时跟进,只有这样,才能打开银行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的广阔空间。

 

                                                                          文/本刊记者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