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突围之中纺原料的“御寒术”—专访中纺原料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刘贤福
突围关键词 延伸产业链
中纺澳在中纺原料的发展版图上,不仅仅是澳大利亚经营的桥头堡,更是刘贤福心目中企业战略转型的支点。
中纺原料国际贸易公司(下称“中纺原料”)是中国中纺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作为中纺集团成立最早的子公司,中纺原料主要经营羊毛、化纤、黏胶、黄麻、木材、棉纱和冷冻肉、葡萄酒及其它食品类商品等产品的进口、加工和销售业务。公司经营的澳毛和乌拉圭毛业务规模连续多年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2012年,我们承受了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和考验。一方面,在全球不利的经济大环境下,国内毛纺行业遭受重创,市场陷入内销不旺,外销疲弱的困境,下游工厂不进货,导致公司整体购销节奏减慢;另一方面,羊毛、化纤作为公司的主营商品,价格出现下滑,由此引发的客户信用风险、市价波动风险等均有所加剧。公司经营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纺原料总经理、原中纺财务部总经理刘贤福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虽然公司全面完成了2012年各项业绩指标,但是这一年经营的确不容易。
初尝甜头
作为一家以进口羊毛、化纤为主营业务的贸易公司,需求萎缩、商品价格下滑的市场环境逼迫中纺原料以更快的速度和更灵活的方式应对市场变化。回望公司2012年的经营历程,刘贤福总结了三个原则:“不单纯追求规模,不囤货不赌市场,严控风险小步快跑”。
当市场行情不够好的时候,谁反应更快、谁跑得更快,谁就有更好的生存空间。以往年度,纺织企业的原料库存基本是维持三个月的用料,但现在仅维持一周的用料。相应的,中纺原料的羊毛交易量位也有所下降,由过去的以三四十吨、二三百吨为批次变成现在只要客户需要,一两吨的数量也卖。整个行情在变,企业必须应需而动。
2012年,纺织行业的生产、投资、出口、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纷纷回落。中纺原料现有的羊毛、化纤业务增长已触及天花板,要促进企业成长,必须拓宽业务经营思路,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与其他企业相比,中纺原料有自己的独门秘器——挺立在澳洲市场的中纺澳大利亚羊毛公司(简称“中纺澳”),为中纺原料的业务结构调整设立了基点。
中纺澳是中纺原料在澳大利亚开展澳毛贸易的成果,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中纺澳在墨尔本、珀斯和悉尼的羊毛拍卖市场均设有自己的席位,通过雇佣当地买手,购买优质羊毛。中纺澳的澳毛出口量持续增加,2012年已跻身全澳前五。除了澳毛贸易业务,如今的中纺澳还涉足农场经营,其旗下的中纺优尼拜尔(Unibale)农场总占地面积达3万公顷,种植棉花、小麦、大麦、油菜籽等多种农作物,促进了中纺集团棉花和粮食的采购业务。在此基础上,2012年中纺原料围绕民生需求,依附澳大利亚市场,拓展了红酒、肉类、海产品等新的业务单元。“这类业务属于民生产品,刚性需求大,价格波动小。”刘贤福说。2012年新业务品种的开发经营为中纺原料带来了明显的收益,直接弥补了公司原主营商品盈利不足所带来的损失。
财务出身的刘贤福,对于风险有天然的警觉。“市场好的时候没有风险,客人跟你签了合同,不怕他违约,违约之后你可以很容易地以更高的价格卖出;相反,市场形势不好的时候,客户违约风险将大幅上升。”2012年,中纺原料在防范风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针对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公司每个月召开业务例会,讨论重大购销策略;设置库存商品浮动盈亏周报表和建立风险限额预警机制;针对信用风险,建立了信用客户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了存货管理。
2013再巩固
针对2013年的形势,刘贤福对中国传统产业的担忧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产能过剩,另一个是生产成本的刚性上升。而这两点恰恰也是中国纺织工业的硬伤。因此,对于将主业依附于纺织工业的中纺原料来说,2013年依然是一个难过的年头。
刘贤福对中纺原料2013年的工作定位是:进一步巩固对业务结构的调整成果。他说:“2012年中纺原料已经花力气做了些业务调整,但仍是初步的;2013年,希望再把这些工作进一步深化,并以此把业务基础打牢,真正实现中纺原料公司的业务结构调整。”
企业经营若纯粹靠贸易,风险会很大。为此,刘贤福希望公司的业务能向产品上下游去延伸。2012年,中纺原料曾试图涉足化纤和羊毛的下游产业——国内地毯行业,但经过深入调研和考察发现,由于经济形势不好,地毯企业普遍经营不佳,而且行业门槛太高。因此,刘贤福主动放弃了该项目,最终将目光投向了澳洲。
中国和澳洲的经济有很多互补性,二者并不直接形成竞争,澳大利亚农产品丰富,农业种植专业化水平高,且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均有可靠的保证,其资源性的产品也是中国市场所缺乏的。而澳大利亚的工业加工能力则不是很强,比如纺织工业。面对经济互补性这么强的两个市场,刘贤福再次因为拥有中纺澳这样的一个平台和桥梁而感到兴奋。
中纺澳从原来纯粹的澳毛贸易拓展到现在的农场经营,其贸(易)投(资)结合的经营方式在中纺集团已经得到肯定。“投资农场在战略上不仅是直接参与产业链最上游的有效途径,而且能够在自行耕种、生产、输出的同时,树立品牌形象,与周边农场增加了解和信任,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粮源,进行大范围收购。我们希望复制优尼拜尔农场的成功。”刘贤福憧憬,未来中纺原料能够通过中纺澳在澳洲经营更多的农场。他同时表示,中纺原料经营澳洲农场并不是想靠此形成多大的实体经营能力,而是希望能借此举形成一个平台,一个让公司进一步熟悉澳洲产品原产地采购环节、定价机制、运作机制,并能通过这些契机经营公司商品的平台。刘贤福表示,公司下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逐步树立自己品牌“优尼拜尔”(Unibale)的知名度。考虑到国内食品安全仍存在一定问题,需求量大,在中纺集团的牵头下,中纺澳已与澳、新多家食品生产厂家进行了合作。
依据中纺澳在澳大利亚市场的影响力,中纺澳在中纺原料的发展版图上,不仅仅是一个澳大利亚经营的桥头堡,更是刘贤福心目中企业战略转型的支点。目前,中纺澳在澳大利亚市场积累的商业口碑已经成为中纺集团海外市场的融资平台,其与当地的一些大银行均有密切合作,且授信成本低。与中纺澳的协同发展是刘贤福和中纺原料2013年最大的命题,我们希望今后能够继续记录他们探寻的足迹。
文/本刊记者 王亚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