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激进贸易政策
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关税启示
来源:
《中国外汇》2024年第23期
作者:
编辑:杨洋
美国历史上大萧条时期曾推出高关税政策,并引发贸易伙伴国的抗议或是反制。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主义和高关税政策不会实现预期的逆差缩小和产业保护目标,只会带来两败俱伤。
纵观美国二百来年的贸易政策史可以发现,关税、谈判与冲突是美国乃至全球贸易政策贯穿始终的主基调。相较之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由贸易观念的深入人心及其广泛实践,仿佛是与全球化的深化相伴随的自由贸易“蜜月期”。在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相互博弈的漫长时期,经济下行和衰退期经常是贸易保护思潮的抬头期。关税也因此藉由保护国内产业、扭转巨额贸易赤字、增加财政收入等理由,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实践其政策主张、转移国内矛盾的主要手段。
2024年11月特朗普赢得总统选举并控制参众两院,其第二任期的关税政策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与中国紧密相关的议题之一。目前,特朗普已经宣称将对海外加征10%—20%、对特定经济体加征60%以上关税。2024年的共和党纲领承诺将通过《特朗普互惠贸易法》、对外加征关税等方式平衡美国贸易余额。11月14日,美国众议员提交了《恢复贸易公平法案》,提出将终止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在法案落地后,美国将分五年对华加征关税(落地后第180天加征10%、第2年25%、第4年50%、第5年100%)。
在最为激进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来临之时,本文通过回顾美国大萧条时期的贸易保护与高关税政策的典型实践,探讨美国在经济危机时期加征关税、施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成因、政策效果及其经济后果。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历史上经济衰退期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此次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归发生在美国经济“软着陆”之时,而又同时在逆全球化、供应链安全、再工业化等长期性浪潮之下,自由贸易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史为鉴,笔者以最具代表性的大萧条和《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为例,探索在贸易保护主义仍流行的年代中高关税政策的中长期影响,为当前的全球贸易摩擦和对外贸易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