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征关税是逆时逆势的保护主义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但是近年来,美国等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冲击全球贸易体系,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因此遭受沉重打击。尤其是未来新一届美国政府提出,为减少贸易逆差和保护美国国内制造业,将对全部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引发了全球主要国家对贸易和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也遭到学界、业界的广泛批评。
美国无法通过加征关税实现降低贸易逆差和制造业回归的目标。从学术研究看,一国贸易差额主要由财政政策、人口结构特征、储蓄与投资关系失衡等宏观经济因素造成,而非关税等贸易壁垒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表明,两国之间由关税所导致的贸易差额变化,通常会通过贸易转移被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差额变化抵消,对贸易差额总量几乎不产生影响。从历史事实看,20世纪80—90年代,日本曾是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日本商品在美国进口份额中占比高达20%左右。美日贸易摩擦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高潮,除了增加反倾销措施以外,1985年美国与包括日本在内的5个发达国家签署“广场协议”,希望通过美元贬值、他国货币升值来改善贸易失衡状况。1990—1999年,日本商品在美国进口份额下降6.6个百分点;2000—2023年,美日贸易关系缓和,日本在美国进口份额在全球产业链调整等市场机制作用下继续下降8.6个百分点。但值得关注的是,同期美国的贸易逆差并未得到改善,反而出现恶化:货物贸易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的1%—2%扩大至当前的4%—5%。美国“产业空心化”的趋势也并未得到改变,在全球产业链调整等市场机制作用下,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贸易壁垒并没有发挥预想中的作用。
加征关税将可能给美国和全球经济造成严重福利损失。一方面,关税将推高美国从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进口商品的价格,使得美国进口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更高的成本,甚至推高通胀水平。根据部分市场机构预测,加征关税可能推高通胀水平超过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关税对全球经济增长构成威胁。关税及其可能引发的贸易战将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贸易体系碎片化将危及全球经济产出。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雷恩表示,如果未来特朗普关税政策得以顺利实施,世界经济总产值可能会减少2%—10%,欧元区经济将再次陷入衰退。
我国有条件在贸易摩擦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2024年10月以来,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地见效,家电、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回暖,地产销售数据边际改善,显示出内需的积极变化。同时,我国开拓多元化进出口市场也取得显著成效,对冲了我国出口商品在美国市场占比的下降,我国出口在全球的份额基本保持稳定。我国坚持实施扩大进口战略,2023年我国占全球进口总值的10.6%,已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13.71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进口来源地多元稳定,自全球6大洲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实现了增长,我国的大市场为世界提供了大机遇。总的看,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夯实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韧性,有底气、有能力化解和抵御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
我国是多边贸易体系的坚定支持者、维护者。加入WTO以来,我国始终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切实履行WTO承诺,致力于提升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为全球经贸合作的稳固贡献了突出力量。展望未来,我国将坚持多边主义和开放型经济大方向,坚定维护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为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