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研究

ESG投资研究的现代化

来源: 《中国外汇》2024年第11期 作者:北京金融分析师协会课题组 编辑:孙艳芳
ESG投资的现代化之路,是人类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与作为一门科学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从孤立到融合的过程。学术研究者和市场实践者,也一起经历了从“单一重要性”到“双重重要性”的认识转变。

可持续投资(ESG投资)的“现代化”,并非相对“古典”而言,而是ESG投资思想理念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过程,也与人类过去60年的现代化历程紧密相联。ESG投资肇始于对现代化的反思,但其实践又依托于现代化的理论方法,成为推动金融市场理论不断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重要组成。ESG投资经历了三个阶段才逐步走向现代化:第一阶段是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前,出于对战争伤痛的教训和反思,一些宗教和社团将军火、烟草、博彩等行业排除在投资之外,成为ESG投资理念的萌芽;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兴起,女性权益、少数族裔人权、劳工权益等议题开始进入EGS投资理念;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里约宣言、联合国三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发布,环境议题成为ESG投资的重要导向,并通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其他社会和治理议题相结合,ESG概念最终成型。

随着ESG投资理念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投资领域关于ESG投资价值创造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单一重要性”到“双重重要性”的转变。ESG投资起源于怀有崇高社会理想的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他们将表达价值观念、产生正面社会效应作为ESG投资的唯一目标,这与个人自由、产权明晰、经济主导的现代性要求存在着差异,导致ESG投资在很长一段时期是与慈善、公益等同的非主流的、小众的投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研究学者和实践者逐渐认识到了这一差异对ESG投资乃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带来的局限,开始加强对ESG投资“双重重要性”的研究,即在社会效应之外,研究这种投资是否可以创造更高的财务回报。随着ESG投资组合业绩表现数据的积累,以及企业自身主动披露了更多ESG相关数据,金融研究学者和实践者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数据资源,为从理论和实证上进行ESG投资“双重重要性”的研究探索提供了可能。

在我国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之际,理解ESG投资在理念和方法上全面融入金融投资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逻辑,对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可资借鉴。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