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章 金融实务

金融高水平开放助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高质量发展

来源: 《中国外汇》2024年第6期 作者:应坚 编辑:白琳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为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更加清晰勾画出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的新蓝图。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香港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其中应有自身的使命与担当。香港金融业需把握制度型开放的实质及内涵,明确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及任务,制定长远发展方向及策略,提升服务两地经贸合作的能力,助力香港在金融强国建设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三联通、三便利”政策进一步完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市场机制

2024年1月24日国务院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香港金管局)决定推出“三联通、三便利”六项政策举措,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巩固和提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一系列政策举措涵盖投资、征信、理财、置业和数字金融等领域,实实在在响应业界和市场呼声。与近年来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建设的政策举措相比,新一轮政策更加重视集成效应,形成“组合拳”,体现了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理念。六项措施从政策效应看可分为三方面。

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推动内地债券成为国际市场普遍接纳的担保品、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业务两项措施,目标是以优质人民币债券为纽带连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激活人民币资产的抵押功能,推进人民币回购业务,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市场机制。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推进,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不断成长,但相比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成熟离岸市场仍存在短板,市场深度不足。例如,有抵押债券回购及掉期是美元流动性管理的两项重要工具,二者的交易规模相当;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则更依赖掉期,回购业务刚刚起步,交易不够活跃。由于掉期受美元因素包括美联储货币政策及美元流动性影响较大,且以美元头寸换回人民币也取决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以掉期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香港人民币利率波动大、流动性管理难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除受限于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规模外,市场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2023年以来,香港离岸人民币融资业务反弹,对资金需求明显增强,因此更有必要以创新思维推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

发展离岸人民币回购业务,关键是要有充足的担保品,特别是要有评级较高的人民币债券或票据。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启动离岸人民币央票发行并形成一定规模。中银香港在开展央票回购做市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整体上,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发展回购业务缺乏担保品。与此同时,境外机构近年来大量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截至2023年末,境外机构在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达3.67万亿元,即离岸人民币市场可开展回购交易的担保品主要位于境内。若能打通两个市场,一方面允许境外投资者在境内参加回购交易,在需要时随时可从境内获得流动性,另一方面允许境外投资者以境内债券为抵押在境外开展回购交易,促进境外人民币循环使用,从而形成掉期与回购互为补充、更加健全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能够大幅提升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管理水平,满足离岸人民币业务对资金的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决定,以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为试点,接纳内地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作为合资格担保品,“债券通”投资者可通过向香港金管局抵押“北向通”持仓的合资格债券,便可使用人民币流动性安排。香港金管局表示,将进一步拓展境内债券的抵押功能,盘活境外投资者的持仓,推动境内债券成为国际市场常用抵押品。中国人民银行则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业务,提升国际投资者参与内地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巩固香港连结境内和境外市场的独特角色。

开放市场、扩大业务

正式落地实施“跨境理财通”优化政策、进一步深化数字人民币在香港的跨境试点两项措施,是在已推出的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项目及跨境金融科技合作基础上,扩展业务范围,促进两地居民跨境理财及消费活动,升级制度型开放的成果。

2021年启动的“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丰富了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内涵。2023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参与“跨境理财通”的个人投资者数量、跨境资金汇划金额及产品投资余额增幅均有所加快,显示出一定的市场发展前景。2024年1月24日,三地金融管理部门和监管机构同步发布新修订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新版“跨境理财通”综合三地参与机构及个人投资者的需求,是希望发挥互联互通机制优势,激发跨境理财的业务潜力。新修订内容不仅包括调整个人投资者准入条件、个人投资者额度、合资格产品范围、参与机构种类等措施,有助于扩大业务规模,还进行了机制完善及优化,如规范销售机构及合作机构跨境宣传销售行为,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跨境展业新模式。

在数字人民币方面,香港一直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试点。前期,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跨境数字人民币技术测试及持续业务验证,允许内地居民赴港旅游时使用数字人民币在香港商户进行消费,支持香港居民以银行账户及其他手段充值数字人民币,实现数字人民币系统与“转数快”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此次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宣布扩大数字人民币在港试点,支持更多机构参与,进一步便利香港居民开通和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丰富钱包功能,探索基于数字人民币的小额跨境汇款,以增强试点效果,提升客户体验。

打通堵点、释放活力

便利港澳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购房将资金汇入、开展跨境征信合作两项措施,主要是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内个人及企业跨境金融服务需求,针对目前存在的政策痛点难点,打通资金及信息的“任督二脉”,突破业务发展瓶颈,形成制度性开放优势。

跨境购房资金汇入方面,近年来针对港澳居民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产生的购房置业需求,香港及澳门的部分商业银行推出跨境按揭贷款业务,形成一定业务规模。然而,尽管监管机构及主管部门认可此类跨境金融服务,但一直未出台相关政策指引,业务开展过程客观上存在堵点,如一手房首付款汇入、二手房交易结算因缺乏政策依据而无法办理。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便利化措施,明确银行办理港澳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九个城市购买一手房及二手房有关人民币和外汇汇款及结算的流程和要求,港澳居民在跨境置业时可通过清晰、安全和合规途径将相关资金汇入内地,消除了相关政策盲点,也增加了香港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机会。

跨境征信合作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要求各类要素在区内高效便捷跨境流动,解决信息、资金流动不畅制约业务合作的主要瓶颈。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进行,企业跨境融资需求越来越大,区内银行希望通过更便捷的征信资料跨境流动,形成高效的业务联动机制及优质客户跨境服务体系,以便向客户提供高水平跨境服务。此次,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宣布扩大深港跨境征信合作试点范围,便利深港企业跨境融资,并将签署谅解备忘录,搭建跨境征信互通政策框架,以深圳和香港互通为起点,落实试点工作,未来将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该项举措将对两地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中小企业贷款产生重大影响,也体现了高水平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方向。

 

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性

香港是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回归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香港金融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特别是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委任境外第一家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以及2009年人民币跨境使用启动后大部分跨境及离岸人民币业务试点在香港开展,香港由此担当起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角色,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得到巩固提升,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也显现出来。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香港经济转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开始形成。此后40年间,香港金融业发展的稳健性及对香港经济的重要性不断得以验证。国际金融中心被列为香港“三大中心”之首,金融业被列为香港四大支柱行业之首。过去20年,香港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8倍,远超本地生产总值(GDP)1.24倍的增幅。2020年以来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香港经济面临重大挑战,而金融业仍能保持稳步增长,显示了发展韧性及竞争力。2022年香港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22.4%,比20年前上升9.1个百分点。当前香港经济又处于新的转型阶段,科创产业、新兴产业展现发展潜力,金融业可发挥重要的稳定器作用,有力支持其他行业发展。

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业整体布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着眼未来的战略部署。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除了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在岸金融中心外,也大力发展有深度和广度的离岸金融市场,并在不同时区形成关键性离岸金融中心。我国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影响力持续增强并不断融入全球市场,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发挥在岸金融中心作为人民币主场的向外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香港离岸金融市场强大功能,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支持实体经济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在岸与离岸金融一体化、协调性发展新格局。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全力支持配合国家发展大局。香港是我国拥有主权的国际金融中心,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支持和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义不容辞、当仁不让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香港金融业可获得源源不绝增长动力的根本所在。基于特殊区位优势、经贸关系及血脉联系,过去40多年来,香港金融业一直积极主动支持改革开放政策,成为融通内地与国际市场金融服务及资金交汇的首选平台。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均与香港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也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及巨大市场空间。香港金融业可整合资源,探索在金融强国建设中的新角色及新作用,尽己所长,服务国家所需。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挥关键作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经过多年发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已建立起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坚实基础,香港人民币清算行在全球人民币清算网络中担当关键角色,确保离岸人民币流动安全顺畅,香港各家银行均将人民币业务作为最重要的业务领域之一,持续开展产品创新,香港主要人民币业务指标保持全球领先位置。截至2023年末,香港约占全球点心债发行金额的八成、全球离岸人民币清算量的七成、全球离岸人民币存款的六成、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的五成、全球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额的四成。在人民币国际化动力转为政策与市场双驱动、全球市场对人民币接受程度普遍提升的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必将大有可为。

 

金融业制度型开放助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不仅为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更加清晰勾画出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的新蓝图。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将为香港金融业带来重大业务机遇。通常来看,新兴经济体不断发展外向型经济,但基于保护相对不发达的国内经济或金融市场,大多保留一定程度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对本币与外币采取不同管理模式。近年来,为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我国金融管理部门根据市场经营主体真实需求,加快调整跨境政策体系,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一是促进本外币政策协同,如推进跨境人民币、外汇结算便利化,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合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形成制度型开放政策集成。相关政策不仅提升了香港金融机构服务跨境客户的能力,扩大了其业务范围,也增强了内地与香港金融机构的业务联动效应。二是降低境外机构进入内地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为其提供投资交易便利,满足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资产的需求,这些措施会吸引全球资金和机构流入香港,以香港为平台进入内地市场,为香港带来更多金融业务。

第二,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纵深发展将有助于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是金融制度型开放的典型体现,为新兴经济体推进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提供了范本,也是国家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强有力抓手。通过内地与香港金融基础设施联通,两地投资者可按照所在地监管制度、交易方式跨境买卖对方市场的金融产品。由于符合本地投资习惯,并简化跨境流程,互联互通模式受到市场普遍欢迎。2023年,债券通“北向通”交易量达9.97万亿元,占全部境外机构对境内债券交易量的66%;沪深港通全年交易额折合31.63万亿元,在三地股市交易低迷行情下逆势增长6.34%。互联互通机制下,跨境资金采取闭环管理,实现了风险可控,便于将互联互通试点拓展至更多领域。特别是2021年“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及2023年“互换通”的成功落地具有示范效应。尽管伦敦亦有开展“沪伦通”等互联互通项目,但香港仍将长期保持枢纽地位,互联互通将成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大特点。

第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更加充分发挥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功能。回顾香港人民币清算行设立20年、人民币国际化启航15年的历程,香港一直担当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试验平台,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试点工作,积累了抵御全球风险的经验及能力。“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更加充分利用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优势,一是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利用香港汇聚境外人民币使用主体的优势,激发人民币创新动能,推动人民币在境外用起来,形成离岸人民币生态圈;二是加快完善香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香港清算行功能,不断向周边地区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辐射,巩固全球人民币业务网络效应;三是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作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形成新型互利的本币结算机制,提升人民币的货币锚功能。

 

作者系中银香港金融研究院资深策略员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