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经济“日本化”

日本走出通缩了吗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21期 作者:闫 坤 张晓珉 编辑:孙艳芳
日本长期陷入通缩的根源在于日本长期需求不足,而非货币性因素。鉴于制约需求的根源性因素并未改变,随着此轮输入型通胀因素的逐步消退,日本通胀向好的趋势或难以持续。

自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失去的20年”以来,与经济增速放缓相伴,日本物价形势长期陷入通缩状态。从数据来看,1992年以来,日本仅2014年、2022年的年度核心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数值大于2%,其余绝大部分年份的核心CPI同比数值均不及2%,其中25个年份核心CPI同比数值处于1%以下、16个年份处于0或0以下。但2022年4月以来,日本CPI和核心CPI同比数值均已连续17个月处于2%以上,似乎已有摆脱通缩的趋势。当前,各界广泛关注日本是否已彻底走出通缩陷阱,并担忧由此可能引发的日本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全球资本流动改变等问题。为探明日本物价形势,笔者按照日本为何长期陷入通缩、当前日本通胀指标为何上行、日本未来通胀走向如何的逻辑线索展开讨论,从中分析日本央行货币政策为何对抗击通缩收效甚微、下一步政策走向以及对资本市场、中国经济的影响等问题。

日本长期陷入通缩的原因

从经济学经典理论来看,通缩即一般物价水平的下行,其本质在于宏观层面的总供给总需求存在失衡。日本央行原行长白川方明就曾指出,日本通缩源自需求不足。事实上,日本通缩与经济低迷相互作用、互为表里。一方面,经济低迷、需求不足导致物价缺乏推升力量;另一方面,通缩抑制了企业投资和工资增长,进一步减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拖累经济增长。探索日本长期陷入通缩的根源,实质上也就是要研究为何日本长期需求不足。

第一,私人部门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私人投资需求严重不足,拖累社会总需求,并存在产业结构升级迟缓、僵尸企业盘踞、年功序列制等机制性问题制约日本私人部门的企业活力。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