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经济“日本化”

失中之得:日本20年的修复、布局与重生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21期 作者:白雪石 郭亮 李梦涵 编辑:孙艳芳
在“失去的20年”中,日本通过积极全球投资布局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国际投资收益来源,大力推动国内产业转型与升级成为亚洲制造中心。

1992—2011年,日本经历了“失去的20年”,经济增速长期低迷,逐步陷入通货紧缩。尽管如此,日本国民生活水平仍然稳步提高,国际收支、日元币值和金融体系始终维持相对稳定。在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中,日本构建起了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充裕储蓄,并通过积极的全球投资布局,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国际投资收益来源。在信息革命和“超级全球化”的浪潮下,日本大力推动国内产业转型与升级、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贸易,逐渐形成了以日本为总部,东南亚国家为工厂的亚洲制造中心,最终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再造与重生。

“失去的20年”中的失与得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2007年,日本总人口达峰后下降;2013年,“安倍经济学(Abenomics)”开启日本再通胀之路。

日本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伊藤隆敏将1992—2012年的经济历程,称为经济“日本化”的过程。他归纳“日本化”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产出缺口长期为负,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长期低于潜在GDP增速;二是名义利率为零,且自然利率低于零;三是持续的通货紧缩。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