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经济“日本化”

日本经济“日本化”的历史沿革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21期 作者:邓静远 陈春莲 编辑:孙艳芳
日本经济“日本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多阶段过程,经历了经济泡沫的形成与破灭、陷入长期停滞等阶段,也经历了风险因素、要素禀赋、政经体制、国际环境的嬗变。

经济“日本化”指的是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资产泡沫破灭后展现出的经济停滞、通货紧缩、超低利率等一系列现象。整体来看,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多阶段过程。第一阶段为1980—1989年(前兆阶段),经济长期持续增长,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房价、地价上涨,资产价格泡沫逐渐形成。第二阶段为1990—1991年(触发阶段),日本货币与房地产政策转向引起泡沫破灭,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带来的负向效应冲击日本经济各部门。第三阶段为1992—2012年(实现阶段),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遗留的银行不良信贷、滞后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日本陷入长期停滞的“低增长均衡”,是经济“日本化”的最终阶段。在上述动态演进进程中,日本面临的风险因素、要素禀赋、政经体制、国际环境均出现嬗变,因此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前兆阶段(1980—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形成

日本经济泡沫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驱动因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持续的经济增长令社会各界形成过于乐观的预期,二是资本管制逐步放开后金融自由化提速,三是土地税制改革降低了土地的持有成本和交易成本,四是《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升值过快,五是日本央行执行了过长的宽松货币政策。在上述因素推动下,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呈现明显的泡沫经济特征。

资产价格持续上涨。1972年,日本允许汇率浮动,资本项目逐步开放。1980年,《外汇及外贸管理法》修订,资本市场基本实现完全可兑换。此后,日本企业从银行融资转向证券市场融资,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1981—1985年,日经225指数和日本股票市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5%、17.8%,日本股市量价齐升。在持续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催化下,1986年日经225指数加速上涨,当年涨幅43.9%,1989年末达到38915点,是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订时的3.1倍。日本地价、房价也跟随股价出现大幅增长,1990年日本六大城市地价指数达到284,较1985年增长1.6倍(见图1)。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
数字杂志阅读
您尚未登陆
登陆 注册
本期